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嗽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嗽吐

嗽吐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。此症多發於小兒,因咳嗽未止而進食乳食,導致氣逆上衝,引發嘔吐。其臨床特徵為:患兒於哺乳期間或進食後不久,咳嗽加劇,隨即嘔吐痰涎及未完全消化的乳食。此病機主要與肺胃氣機失調相關,蓋因咳嗽未平,肺氣上逆,復因乳食入胃,加重中焦負擔,胃氣不得下降,反隨肺氣上衝,故見嘔吐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嗽吐的病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:

  1. 外感風邪:風寒或風熱犯肺,肺失宣降,咳嗽不止,若強行餵食,則易引動胃氣上逆。
  2. 脾胃虛弱: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力弱,若痰濕內蘊,復因咳嗽震動,痰濁隨胃氣上泛,遂成嗽吐。

治法以化痰止咳、和胃降逆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載之枳橘二陳湯,此方由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(二陳湯基礎)加枳殼、桔梗組成。二陳湯擅祛痰濕,枳殼寬中下氣,桔梗宣肺止咳,共奏調和肺胃之效。若兼風寒,可加紫蘇、生薑;痰熱明顯者,酌加黃芩、瓜蔞。

此外,中醫亦重視臟腑相關性,肺與大腸相表裏,若嗽吐伴便秘,可佐杏仁、紫菀等潤腸降氣之品;若脾虛濕盛,則配伍白朮、蒼朮以健脾燥濕。此症須辨明寒熱虛實,用藥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