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嗽吐膿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嗽吐膿痰

嗽吐膿痰,又稱「嗽唾膿痰」,首見於明代《保嬰撮要》,指咳嗽時排出膿性痰液之症候。此症屬中醫「痰證」範疇,多與肺系疾患相關,其病機複雜,常涉及外邪侵襲、臟腑功能失調,或痰熱壅肺等病理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或風燥:風熱之邪犯肺,灼津成痰,或風燥傷肺,痰液黏稠,久則化膿。
  2. 肺熱壅盛:肺氣鬱而化熱,熱毒熾灼,腐敗血肉,形成膿痰。
  3. 痰濕蘊肺:素體脾虛濕盛,痰濕內停,鬱久化熱,釀生膿痰。
  4. 肺癰或肺痿: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肺癰」之證,熱壅血瘀,腐化成膿,症見咳唾腥臭膿痰;或肺葉萎弱,津液不布,痰濁內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痰色黃綠或灰白,質稠黏,甚則帶腥臭味。
  • 咳嗽頻作,胸悶或痛,或伴發熱、口乾。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,多屬痰熱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「清熱化痰、排膿解毒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痰熱壅肺:用《千金》葦莖湯加減,清肺泄熱,化瘀排膿。
  • 肺癰成膿期:選桔梗湯合《外科正宗》排膿散,解毒排膿。
  • 陰虛肺燥:沙參麥冬湯滋陰潤肺,佐以浙貝母、瓜蔞化痰。

此症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支氣管擴張、肺膿瘍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,非僅對症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孫思邈等,對痰膿證治皆有闡發,臨床須四診合參,細辨寒熱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