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嗽唾膿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嗽唾膿痰

病證名,又稱嗽吐膿痰,指咳嗽時咯出膿性痰液之證候。此證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風寒鬱而化熱,內犯於肺,灼傷肺絡,致使痰熱壅滯,血瘀肉腐,蘊釀成膿而發。其痰質稠濁,色黃或綠,甚或帶血,氣味腥臭,常伴胸痛、發熱、口乾等症。

病因病機
肺為嬌臟,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。風熱邪毒侵襲,或風寒久鬱化熱,內傳於肺,熱毒熾盛,灼津為痰,痰熱互結,阻滯肺絡,氣血不暢,久則血肉腐敗,化為膿痰。此過程與西醫之肺膿瘍、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等病機相類。

辨證要點

  1. 痰液特徵:痰色黃綠,質稠黏,或如米粥,夾有腥臭,甚則帶血。
  2. 伴隨症狀:咳嗽氣促,胸悶或痛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病程演變:初起或見表證,繼而痰轉膿性,熱勢加重,提示邪毒入裏化熱。

治法方藥
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排膿、活血祛瘀為主,依證選方:

  1. 桔梗湯(《傷寒論》):桔梗、甘草,功擅宣肺排膿,適用於膿痰初起,肺氣不宣者。可加魚腥草、金銀花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2. 葦莖湯(《千金要方》):葦莖、薏苡仁、桃仁、冬瓜仁,長於清肺化痰、逐瘀排膿,適用於痰熱瘀結甚者。臨床常配伍紅藤、敗醬草以活血消癰。
  3. 千金葦莖湯合五味消毒飲:若熱毒熾盛,高熱不退,可加黃連、黃芩、蒲公英等,以加強清熱瀉火之力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取肺俞、尺澤、豐隆等穴,清肺化痰;亦可配合拔罐於背部腧穴,助邪外透。

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耗傷氣陰,轉為正虛邪戀之候,此時需扶正祛邪,酌加沙參、麥冬等益陰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