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嗽玉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嗽玉津,又稱攪海,為中醫養生與氣功修習中的重要術語,屬傳統「咽津術」之基礎功法。其法以舌體攪動口腔,刺激津液分泌,藉此調和臟腑、滋養百脈,體現中醫「津血同源」「水火既濟」之生理觀。

術理溯源

《醫心方》載:「口為華池,中有醴泉」,將口腔喻為蓄藏甘露(唾液)之池,強調「嗽而咽之」可「溉潤臟身,流利百脈,化養萬神」。此說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五液理論」,認為唾液為腎精所化,屬「先天之液」,內含「腎陽蒸騰之氣」與「脾胃運化之精」,故稱「玉津」「金津玉液」。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更明言「晨興漱玉津」可祛病延年,反映其於導引術中的地位。

操作機轉

  1. 舌攪華池:以舌尖輕抵上齶,或沿齒列外緣順逆時針攪動,刺激舌下金津、玉液二穴(屬經外奇穴),促進唾液分泌。此法暗合「心開竅於舌」「脾經連舌本」之經絡理論,透過舌體運動調動心脾之氣。
  2. 津液分化:中醫將唾液分「清稀為涎屬脾」「稠厚為唾屬腎」,攪海過程中,舌下腺與頜下腺分泌之唾液混合,使脾腎之精交融,達成「後天養先天」之效。
  3. 氣化升降:唾液咽下時,配合意念導引,使津液沿任脈下歸丹田,與「心火下濟腎水」之氣化過程相應,有助調解「水火不交」所致之虛火上炎症狀。

養生效用

  • 潤燥濡竅:玉津富含酵素與黏液蛋白,能滋潤口腔黏膜,改善「肺胃陰虛」所致之口乾咽燥。
  • 健脾益腎:透過刺激唾液分泌,強化脾胃運化功能,並間接溫養腎精,對「脾虛濕困」「腎虛津虧」之證有輔助調理之效。
  • 安神定志:攪海時舌體運動可調節「心火」,配合緩慢咽津動作,能安定神志,緩解「心腎不交」型失眠。

此術常與「叩齒」「鳴天鼓」等功法並用,為傳統導引「煉精化氣」之基礎功段。其簡易平和之性,尤適合作為日常養生保健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