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痛
齒痛,又稱牙痛,屬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其病因病機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,尤以腎、胃、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胃火上炎: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攻齒齦,致齒痛劇烈,伴牙齦腫脹、口臭等。
- 腎陰不足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可致牙齒隱痛、鬆動,午後加重。
- 風火外襲:風熱之邪侵襲陽明經脈,氣血壅滯,發為齒痛,多見於外感初起。
- 寒邪凝滯:風寒客於齒間,血脈凝澀不通,症見齒痛遇冷加劇,得溫稍緩。
辨證分型
- 胃火齒痛:牙齦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,口乾喜冷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加減。
- 腎虛齒痛:牙齒隱痛,咀嚼無力,或牙根鬆動,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- 風火齒痛:牙痛驟發,齒齦腫脹,兼見發熱惡風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薄荷連翹方。
- 風寒齒痛:牙痛遇寒加重,牙齦不紅不腫,舌淡苔白,脈緊。治宜溫散風寒,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。
經絡與齒痛關係
足陽明胃經入上齒,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,故齒痛多責之陽明經。此外,足少陰腎經亦與牙齒相關,腎虛則齒失所養。
外治法
- 針刺:取合谷、頰車、下關等穴,瀉法為主,風火配外關,胃火配內庭,腎虛配太溪。
- 含漱:以細辛、白芷、薄荷等煎湯漱口,可暫緩疼痛。
齒痛之證,須辨明虛實寒熱,結合臟腑經絡理論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