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司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司地

定義與源流
「司地」為中醫運氣學說之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本病論》,與「司天」相對,為「在泉」之別稱。其理論根源於五運六氣學說,用以闡述自然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、病理之影響。司地主掌下半年(即歲氣之「在泉」階段)的氣候特徵,與司天共同構成歲氣運行的整體框架。

運氣學說中的定位

  1. 司天與司地的關係

    • 司天象徵上半年(初之氣至三之氣)的氣候主導,司地則統攝下半年(四之氣至終之氣)之氣化規律。
    • 二者遵循「三陰三陽」配屬法則:若司天為厥陰風木,則在泉必為少陽相火;若司天為少陰君火,在泉為陽明燥金,依此類推,形成陰陽相對、上下呼應之結構。
  2. 氣化作用

    • 司地之氣直接影響地表萬物,尤其與人體下焦(肝腎、二便等)功能相應。如少陰君火在泉時,地氣溫熱,易現熱邪下注之症;太陰濕土在泉,則地氣濕濁,易生濕滯下焦之病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病機推演:司地之氣異常可導致相應病證。例如,陽明燥金在泉之年,燥氣盛行,易見皮膚乾燥、肺燥咳嗽;厥陰風木在泉,則風氣內動,或現眩暈、筋脈拘急。
  • 治療參考:古醫家強調「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」,用藥需考量司地之氣特性。如太陽寒水在泉時,寒氣當令,宜溫補下元;少陽相火在泉,則需清降火邪。
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
  • 五行生剋:司地之氣與歲運(大運)相合或相剋,會加劇或緩解其效應。如司地屬火而歲運為水,則水火相制,氣候相對平和。
  • 標本中氣:司地為「在泉之氣」,與司天共同構成「六氣標本」體系,影響經絡氣血之流注。

文獻考據
除《素問》外,《類經》《運氣易覽》等古籍均詳論司地與在泉之互通性,並延伸至脈象、病候之分析,如「在泉之氣,脈沉而應於地」等描述,進一步強化其理論深度。

(全文以中醫傳統理論為核心,未涉現代醫學觀點或臨床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