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司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司醫

歷史沿革
司醫為中國古代醫官職稱,始見於隋代,隸屬太醫署與尚藥局,屬基層醫官。唐代沿襲此制,於尚藥局置司醫四人,官階正八品下,職司「分療眾疾」,即按病症類別協助診治。宋代尚藥局亦設此職,位階略高於局丞,然仍屬低階官員,主理局內具體醫療事務,如藥材調配、方劑核驗等。

職能與中醫專業關聯

  1. 分科診療
    唐代司醫「分療眾疾」之責,反映早期中醫分科概念。按《唐六典》記載,太醫署已分為體療(內科)、瘡腫(外科)、少小(兒科)、耳目口齒(五官科)及角法(外治法)五科,司醫或需依專長協同各科醫正施治。
  2. 藥政管理
    宋代司醫參與尚藥局務,涉及方劑配伍與藥材品質監管。此職需通曉《神農本草經》「君臣佐使」理論,確保御用藥物符合「四氣五味」原則,並依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規範調製成藥。
  3. 醫教結合
    隋唐太醫署兼掌醫學教育,司醫可能輔助醫博士教授生徒。如《新唐書》載,醫學生需習《素問》《針灸甲乙經》等典籍,司醫或協助臨床實務指導,體現「醫者,意也」的辨證思維傳承。

與其他醫官區別

  • 職級:低於太醫令(隋從七品)、太醫丞(唐從八品下),高於醫監(唐正九品)。
  • 專業性:較之行政導向的局丞,司醫更側重臨床實務,需精通脈診、針灸等技術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善診者,察色按脈」之要求。

中醫理論印證
司醫職責暗合「上工治未病」思想,如唐代尚藥局兼掌帝王膳食調養,司醫或需依《千金要方》「食治」篇,協調藥食同源之應用,體現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的預防醫學觀。

附:歷代司醫官階對照

朝代 所屬機構 編制 品秩
太醫署 無載 從九品
尚藥局 四人 正八品下
尚藥局 無載 從七品

此職演變反映古代醫療體系中「醫政合一」特色,兼具技術與官僚雙重屬性,為研究中古時期中醫制度的重要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