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思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思膈

病名:思膈為五膈之一,屬中醫內科常見病證,主要因情志失調、脾胃氣機阻滯所致。其名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書中記載:「中脘實滿,噎則醋心,飲食不消,大便不利,名曰思膈。」意指此病與思慮過度密切相關,病位在中焦脾胃,表現為脘腹脹滿、噯氣泛酸、食積不化及排便不暢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思膈的形成與「思則氣結」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過度思慮易傷脾,導致脾失健運,氣機鬱滯於中脘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若氣機不暢,則升降失常,進一步形成濕濁內停或食積不化。此外,肝氣鬱結亦可乘犯脾胃,加重中焦壅滯,形成「思膈」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中脘實滿:脘腹部脹滿不適,按之或有硬感。
  2. 噎則醋心:噯氣時伴隨酸水上逆,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胃酸逆流。
  3. 飲食不消:食後腹脹加劇,消化不良,甚則食欲不振。
  4. 大便不利:排便不暢,或秘結,或溏滯不爽,反映脾胃傳導失司。

證候分型
思膈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證型:

  • 氣滯型:以脘腹脹痛、噯氣頻作為主,舌苔薄白,脈弦。
  • 食積型:脘悶嗳腐,厭食,大便臭穢,舌苔厚膩,脈滑。
  • 濕熱型:脘痞泛酸,口苦黏膩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
治療原則
以調暢氣機、健脾和胃為主,佐以消食導滯或清化濕熱。常用方劑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的五膈寬中散,或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香砂六君子湯加減。若兼肝鬱,可配合疏肝解鬱之品,如柴胡、香附;若濕熱明顯,則加黃連、梔子等清熱燥濕藥。

與五膈關係
思膈屬「五膈」之一,五膈包括憂膈、恚膈、氣膈、寒膈、熱膈,皆因情志或外邪導致膈間氣機阻滯。思膈特點在於病起於思慮傷脾,與其他四膈在病因及症狀上互有異同,臨床需辨證區分。
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膈者,憂恚寒熱動氣之所生也。」進一步闡明情志與外邪共為致病之因。而《醫學心悟》則強調「治膈必先調氣」,呼應思膈以氣機鬱滯為核心的病機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