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思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思傷

病證名,屬情志致病範疇,指因思慮過度而引發的身心失調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思則氣結」,認為過度思慮易使氣機鬱滯,影響臟腑功能,尤以傷脾為主。脾主運化,思慮過重則脾氣壅塞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進一步累及心神與四肢百骸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強調「五志傷五臟」,思為脾之志。思慮過度,初則氣機鬱結,久則耗傷脾陰,甚則暗耗心血。脾失健運,則水穀不化,精微不布;心血虧虛,則神失所養,形成「心脾兩虛」之證。《醫醇剩義·思傷》指出:「思慮太過,心煩意亂,食少神疲,四肢倦怠。」正描述此證常見症狀:心神不寧、納呆乏力、肢體懈怠,甚則失眠健忘、面色萎黃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氣結初期:胸脘痞悶、噯氣頻作、食慾減退。
  2. 心脾兩虛: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、倦怠懶言、女性或見月經量少。
  3. 兼夾證候:若氣鬱化火,可見口苦咽乾;若痰氣互結,則喉中如有物阻(梅核氣)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疏解氣結:輕證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健脾理氣。
  2. 補益心脾:重證宜歸脾湯益氣養血,或《醫醇剩義》所載一志湯(人參、茯神、白朮、甘草、黃耆、益智仁、遠志、柏子仁、廣皮、木香、紅棗、薑),專治思慮傷脾、神志不寧。
  3. 隨證加減:若兼肝鬱,佐以柴胡、香附;若陰虛火旺,加知母、黃柏。

中醫理論延伸
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因志而存變謂之思」,適度思慮本為人之常情,然「過猶不及」。思傷不僅關乎脾,亦與肝、心相關。肝主疏泄,思慮過度易致肝鬱克脾;心主神明,思慮縈繞不絕則擾亂神志。故調治思傷,需注重「健脾調氣、安神定志」之法,並輔以導引、靜坐等調神之道,以助氣血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