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思傷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思傷脾

「思傷脾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屬情志致病範疇。中醫認為,思為脾之志,適度思慮能助心神統籌,然過度思慮則易導致氣機鬱滯,直接影響脾之運化功能。

病機與表現

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性喜燥惡濕,以升清為要。思慮過度時,氣機結滯於中焦,使脾失健運,形成「脾鬱」。初期可見食慾減退、脘腹痞悶;久則氣虛濕困,出現腹脹、大便溏泄、肢體倦怠,甚則面色萎黃、肌肉消瘦。此因脾不散精,水穀不化,氣血乏源所致。

治法與調理

治療以「理氣健脾」為核心,重在疏解氣鬱、恢復運化。常用方劑如香砂六君子湯(木香、砂仁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,既能補益脾氣,又可醒脾行滯;若兼見濕濁內阻,可佐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)化濕和中。針灸可取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,以調暢中焦氣機。

理論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思則氣結」,與「怒則氣上」「喜則氣緩」等並列,說明情志過極必傷相應臟腑。脾土居中,為後天之本,其氣鬱滯更易波及他臟:上可影響心肺,致氣短心悸;下可累及肝腎,引發脅脹或遺泄。故臨床需辨明標本,兼顧整體調理。
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強調情志與臟腑生理的相互影響,為情志致病學說之重要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