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思勝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思勝恐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思勝恐」為情志相勝法則之一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五行生剋思想。根據五行歸類,思屬土,恐屬水,而土能克水,故透過「思」的調節作用,可制約過度之「恐」。此理論不僅闡述情志間的動態平衡,亦體現中醫「以情治情」的治療思路。

理論基礎

  1. 五行相剋關係
    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確提出:「恐傷腎,思勝恐。」王冰注釋進一步解釋:「深思遠慮,則見事源,故勝恐也。」意指當人陷入恐懼時,腎氣受損(恐傷腎),而透過理性思考(思屬土),可釐清恐懼根源,使心神安定,從而緩解腎氣被克的狀態。
  2. 臟腑生理聯繫
    恐為腎之志,過恐則耗傷腎精,導致氣機下陷(如遺尿、驚悸);思為脾之志,適度思慮能促進脾氣運化,使氣機升發。脾土健旺則能制約腎水,避免水泛土崩之病機,此即「土製水」的生理表現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情志療法:古代醫家常用引導患者專注思考以化解恐懼。例如《續名醫類案》記載,張子和以「習以平驚」之法,令患者反覆接觸恐懼情境並理性分析,逐步消解其畏懼。
  • 臟腑調和:若因恐致腎虛,可輔以健脾安神之藥(如人參、茯苓),透過補土以製水,同時配合導引靜坐,強化「思」的專注力。

經典補充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》提及:「驚恐不安者,當責之腎;然思慮靜定,可斂攝浮越之氣。」說明思慮的專注特性,能收斂因恐而散亂的氣機,回歸中焦土性之穩。

此理論不僅限於心理層面,更延伸至氣血調控,展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