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思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思噎

病名,屬五噎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否噎病諸候》。其後,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六進一步闡述:「思噎者,心悸動,喜忘,目視(目巟)(目巟)。此皆憂恚嗔怒,寒氣上入胸膈所致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思噎之發,多因情志失調,尤以憂思、恚怒為主。中醫認為,情志過極可致氣機逆亂,思慮過度則傷脾,脾失健運則濕聚成痰;恚怒傷肝,肝氣鬱結則氣滯血瘀。若兼感外寒,寒氣乘虛上襲胸膈,與痰瘀互結,阻塞食道,遂成噎塞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心神不寧:心悸動搖,易驚善恐,記憶力減退(喜忘)。
  2. 目視不明:視物昏花,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載「目視(目巟)(目巟)」,即目光呆滯、視物模糊之狀。
  3. 胸膈痞滿:因寒氣與痰瘀交阻,患者常感胸膈窒悶,吞咽不利,甚則飲食難下。

與五噎之關係

五噎為中醫對噎證的分類,包括氣噎、憂噎、食噎、勞噎與思噎。思噎特點在於情志致病,與心、肝、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區別於其他四噎之因(如氣滯、飲食不節、勞倦等)。

治法探討

歷代醫家對思噎的治療,多從調暢氣機、溫化寒痰、活血通絡入手。如:

  • 疏肝解鬱:柴胡疏肝散加減,以疏泄肝氣。
  • 健脾化痰:二陳湯合歸脾湯,健脾以絕痰源。
  • 溫散寒邪:吳茱萸湯或丁香透膈散,驅胸膈寒凝。

文獻補充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思慮傷脾,脾傷則氣結,氣結則津液不行而痰聚。」進一步說明思噎與痰氣交阻的病理關聯。而《證治準繩》則強調,此證日久可化熱,形成痰熱互結,治療需兼顧清熱化痰。

思噎作為情志相關的噎證,反映了中醫「七情內傷」致病的理論特色,其辨證需結合患者情志狀態與體質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