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思則氣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思則氣結
定義與病機
「思則氣結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出自《素問·舉痛論》,指過度思慮導致氣機鬱結,尤以脾氣鬱滯為核心病機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穀與水濕,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性喜燥惡濕,以升清為順。思為脾之志,適度思慮可調節心神,然思慮過度則傷脾,使脾氣壅滯不行,形成「氣結」之證。
生理與病理關聯
脾氣宜升發舒展,而思慮時心神專注,氣血內聚於中焦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。」此過程若持續過久,將阻礙脾之運化功能,導致:
- 氣機升降失司:中焦氣滯,脘腹痞滿、噯氣頻作。
- 水穀運化失常:食慾減退(納呆)、腹脹、大便溏瀉或黏滯不爽。
- 氣血生成不足:長期氣結可致面色萎黃、肢體乏力,甚則心悸失眠,因脾虛累及心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胸脘痞悶如物壓迫,進食後脹滿加劇,食少難消。
- 兼症:精神倦怠、思維遲鈍,或伴隨情緒抑鬱、嘆息則舒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邊有齒痕,苔白膩;脈多沉弦或濡緩。
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- 脾胃同病:胃主受納,脾失健運則胃氣不降,易見噁心、嘔逆。
- 肝脾互動:肝主疏泄,思慮氣結可影響肝氣條達,形成「肝鬱乘脾」之證,表現為脅脹、腹痛即瀉。
- 心脾兩虛:脾氣久鬱化源不足,心血虧耗,可兼見健忘、多夢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醫宗必讀》提及:「思慮傷脾,脾傷則氣結而食不消。」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:「凡思慮勞倦者,每多憂思抑鬱,此脾氣受傷之由也。」均強調思慮對脾氣運行的直接影響。
辨證要點
需與「肝氣鬱結」鑑別:
- 思則氣結:病位偏中焦,以消化功能障礙為主,情緒因素多為持續性思慮。
- 肝氣鬱結:病涉脅肋,常見急躁易怒、脈弦,氣滯範圍更廣。
總結病機核心
「思則氣結」本質為情志致病,其病理關鍵在於「氣留不行」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夾雜(如脾虛濕困或氣滯化熱)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