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嘶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嘶嗄
嘶嗄為中醫病狀名,指聲音嘶啞,甚則完全失音,無法正常發聲。此症可分為急慢性兩類,其病因病機與治療原則迥異,中醫多以「金實不鳴」與「金破不鳴」為理論核心,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犯肺,金實不鳴
急性嘶嗄多因風寒、風熱或燥邪侵襲肺系,導致肺氣壅遏,宣降失常。肺屬金,主聲,邪氣閉阻肺絡,使聲門開合不利,故見聲音嘶嗄。此類患者常伴咳嗽、喉癢、鼻塞等表證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緊或浮數。 - 肺臟虛損,金破不鳴
慢性嘶嗄多由久病耗傷,或過度用聲,致肺氣陰兩虛。肺陰不足則喉失濡潤,肺氣虛弱則鼓動無力,聲門失養,故發聲困難。此類患者常見乾咳少痰、咽乾口燥、氣短乏力,舌紅少津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-
急性嘶嗄:以宣肺透邪為主。
- 風寒襲肺:治宜疏風散寒、宣肺開音,方用三拗湯或止嗽散加減,可佐桔梗、蟬蛻等利咽之品。
- 風熱犯肺:治宜疏風清熱、利咽開音,方用桑菊飲合銀翹散,加胖大海、木蝴蝶以清潤咽喉。
-
慢性嘶嗄:以滋養肺陰、補益肺氣為主。
- 肺陰虧虛:治宜養陰潤肺,方用沙參麥冬湯或百合固金湯,酌加訶子、烏梅收斂肺氣。
- 肺氣虛弱:治宜補益肺氣,方用補肺湯或生脈散,配合黃芪、黨參益氣升清。
其他相關理論
中醫認為,嘶嗄不僅與肺相關,亦涉及腎、脾等臟腑。如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灼傷喉嚨,可致長期聲音嘶啞,治宜滋腎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;若脾虛濕盛,痰濁上泛,阻塞聲門,則需健脾化痰,方選二陳湯加減。
嘶嗄之辨證,需細察病因、病程及兼症,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論治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強調「暴瘖多實,久瘖多虛」,臨床尤當重視虛實之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