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袒
齒袒為中醫病證名,指牙根外露之症,屬齒科常見病候。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載:「有齒袒而作痛者」,明確描述此症以牙齦退縮、牙根暴露為特徵,並伴隨疼痛不適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袒多與腎虛、胃火及氣血失和相關:
- 腎虛精虧: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生髓。若腎陰不足,髓海空虛,則齒失濡養,齦肉萎縮而根露;腎陽虛衰者,氣化無力,亦致牙齦失於溫煦而塌陷。
- 胃火上炎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灼,可腐蝕齦肉,致齦萎根袒,甚則紅腫疼痛。
- 氣血兩虛:脾虛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齦肉失於充養,久而萎縮;或久病耗傷,營血虧虛,齦絡空澀,亦見齒根暴露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徵象:齦乳頭明顯萎縮,牙根外露,齒縫增寬,或伴齦緣色淡、滲血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牙齒鬆動、冷熱敏感;胃火實證者多見齦腫灼痛、口臭;腎虛者常見腰膝痠軟、耳鳴等全身症狀。
辨證分型
- 胃火熾盛證:齒袒伴齦紅腫痛、口乾欲飲、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加減。
- 腎陰虛證:齒根暴露、牙齒鬆動、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腎填精,方選六味地黃丸合玉女煎。
- 氣血不足證:齦肉淡白萎縮、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常用八珍湯化裁。
古籍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腎衰則齒豁」,揭示腎氣與齒齦之關係;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:「齒牙之病,有因腎虛者,有因陽明之火者」,與齒袒病機相呼應。
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然中醫強調整體調治,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