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穢

痧穢,又稱痧氣、痧脹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屬外感穢濁之邪所致的急症。其病因多由口鼻吸入穢濁不正之氣,或感受時行疫癘之氣,邪氣侵襲人體後,伏於募原,繼而流布三焦,導致氣機壅滯、經絡不通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痧穢之邪多為濕熱穢濁或瘴癘之氣,從口鼻而入,先犯募原(半表半裏之膜原),再內傳三焦。邪氣鬱阻,使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閉塞,故見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骨節酸痛等表證,類似傷寒,然其本質為穢濁內蘊,故脈象多沉細,或見手足指冷、腹滿嘔惡等裏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表證:頭痛、惡寒發熱、周身骨節酸痛,類似外感,但無明顯鼻塞流涕。
  2. 裏證:胸悶腹脹、嘔吐惡心,甚則腹痛如絞,或見泄瀉。
  3. 特徵性表現:手足指末梢冰冷,脈沉細或緊澀,刺少商穴見血紫滯不鮮,為痧穢之重要辨證依據。

治法與用藥

治療以芳香化濁、辟穢開竅、理氣和中為主,常用藥物如下:

  • 芳香辟穢:廣藿香、石菖蒲、川郁金,能醒脾開竅,化濁解毒。
  • 理氣寬中:厚朴、檳榔、青皮,行氣導滯,消脹除滿。
  • 疏表透邪:紫蘇、香薷,解表散邪,兼化濕濁。

若痧毒深重,可配合針刺放血(如少商、十宣等穴),以泄毒通絡。

與傷寒之鑒別

痧穢雖有表證,然其脈沉細、手足冷、腹滿嘔惡等裏證明顯,與傷寒之太陽表證不同。傷寒多脈浮緊或浮緩,且無穢濁內阻之候,可資鑒別。

痧穢一證,常見於夏秋季節或疫癘流行之時,其發病急驟,若及時以芳香化濁、通絡逐邪法治之,多能速效。歷代醫家如邵仙根於《傷寒指掌》中詳述其理法,為臨床辨治之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