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痧筋
痧筋為中醫痧證特有的體表徵象,多見於痧毒內蘊、氣血瘀滯之證。其形如細絲,顯現於人體四肢屈側,尤以臂彎(肘窩)與腿彎(膕窩)為常見部位,色澤呈深青、紫紅或淡紅,乃痧毒深伏血分或氣分所致。
痧筋之成因與病機
痧筋的形成,主要因外感穢濁邪氣(如暑濕、瘴癘),或內傷飲食積滯,導致痧毒壅塞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。中醫認為「痧毒入血則筋現」,其病機可分三類:
- 血分痧毒:痧筋色深青或紫紅,明顯浮露,為熱毒瘀血互結,痧毒深伏血分,脈絡瘀阻。
- 氣分痧毒:痧筋色淡紅或隱約微現,屬痧毒鬱於氣分,氣機不暢,尚未深陷血絡。
- 伏藏痧毒:痧筋乍隱乍現,或全然不顯,乃毒邪內結,氣血閉塞嚴重,需結合其他痧症(如脈沉伏、胸悶腹痛)辨識。
痧筋之診斷意義
痧筋的色澤、顯隱程度,可反映痧毒之深淺與病勢輕重:
- 顯現鮮明者:多屬急症、實證,痧毒熾盛,如《痧脹玉衡》所言:「痧筋現者,毒入血分者多」,常見高熱、煩躁、局部腫痛。
- 隱伏不顯者:多為痧毒內陷,氣血凝滯,病情纏綿,需細察舌脈與兼症。
治法與應用
傳統痧症治療以「開泄痧毒」為原則,針對痧筋常用以下外治法:
- 放痧法(刺絡法):以三棱針或毫針點刺痧筋顯現處,放出少量瘀血,使痧毒外泄。此法適用於痧筋紫暗、痧毒壅盛者。
- 刮痧法:以邊緣光滑器具(如瓷匙)蘸油刮拭痧筋周邊皮膚,至局部出現瘀斑,適用於痧筋隱伏或氣分痧毒。
內服藥則需辨證施治:
- 血分痧毒:配伍涼血散瘀之品,如丹皮、赤芍、紫草。
- 氣分痧毒:佐以行氣化濁藥,如藿香、厚朴、陳皮。
- 伏藏痧毒:需通絡透邪,常用桃仁、紅花、絲瓜絡等。
痧筋與經絡關聯
痧筋好發於手太陰肺經(尺澤穴)、手厥陰心包經(曲澤穴)、足太陽膀胱經(委中穴)等經脈所過之處,此因這些區域為氣血匯聚之所,邪毒易於滯留。故刺痧筋亦含「通經瀉邪」之意,與針灸「刺絡放血」原理相通。
痧筋為痧證辨治之關鍵指徵,臨床需結合舌脈、症狀綜合分析,方能準確判斷痧毒所在層次,對證施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