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痧塊,中醫名詞,指痧脹經刮、放外治以後,餘毒稽留於氣分、血分,結成痧塊。
《痧脹玉衡》中記載:「痧毒留於氣分,成氣痞痛;留於血分,成血塊痛,壅於氣積阻滯,成食積塊痛。蓋因刮痧、放痧稍愈,痧毒未盡,不用藥以消之之故。施治之法,在氣分者,用沉香、砂仁之類治之;在血分者,用桃仁、紅花之類治之;食積阻滯者,用卜子、檳榔之類治之;或氣血二分俱有餘毒者,當兼治之;若更兼食積所阻,有餘毒者,當併合治之。」
痧塊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腹痛、腹脹、食欲不振、噁心嘔吐等。治療上,可根據痧塊所在的部位,選擇不同的中藥進行治療。如果是氣分痧塊,可以使用沉香、砂仁等藥物;如果是血分痧塊,可以使用桃仁、紅花等藥物;如果是食積阻滯引起的痧塊,可以使用卜子、檳榔等藥物。
需要注意的是,痧塊的治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,切勿自行服用中藥。另外,在治療期間,患者還需要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