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痧塊
痧塊為中醫痧證之特殊表現形式,指痧毒經刮痧、放痧等外治法後,餘邪未清,留滯於氣血經絡之間,凝結成有形之痞塊。此證首載於清代郭志邃《痧脹玉衡》,屬痧脹變證範疇,其形成機理與痧毒深伏、氣血壅滯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痧塊之成,源於痧毒未盡。痧脹發作時,毒邪內攻,雖經刮放外治而症勢稍緩,然若未配合藥物內消,則殘餘痧毒可分化為三途:
- 氣分鬱結:痧毒滯留氣機,阻礙三焦升降,形成氣滯痞痛,觸之無形而脹痛遊走。
- 血分瘀阻:毒邪深入絡脈,與血相搏,凝為血瘀結塊,固定不移,按之硬痛。
- 食積夾痧:痧毒與宿食互結,阻塞中焦,常見脘腹硬滿拒按,噯腐吞酸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氣分痧塊
- 特徵:胸脅脹滿,時聚時散,叩之如鼓
- 治則:理氣透痧
- 用藥:沉香(降氣開鬱)、砂仁(醒脾化滯),佐以烏藥、香附疏利氣機
-
血分痧塊
- 特徵:腹脅硬結,色青紫而痛如針刺
- 治則:活血消痧
- 用藥:桃仁(破血逐瘀)、紅花(通絡散結),配合莪朮、三棱破積
-
食積痧塊
- 特徵:脘腹板硬,噯氣酸腐
- 治則:消導化痧
- 用藥:萊菔子(下氣消食)、檳榔(攻積導滯),佐以山楂、神麯助運
若氣血同病,則需氣血雙調,方如《痧脹玉衡》消痧和氣散加減;若兼食積,可合保和丸化裁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痧脹:為痧塊之母證,以全身脹悶、痧筋隱現為特徵
- 癥瘕:病程長且與痧毒無關,多屬內傷積聚
- 瘧塊:特指瘧疾後遺之脅下結塊,與痧毒病機迥異
痧塊之治,貴在速消。傳統針藥並施法中,刺絡放血可取相應背俞穴,藥物內服當遵循「痧毒宜清、結滯宜通」原則,臨證尤需細辨氣血偏重,方能藥到塊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