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癤

痧癤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幼科金針》,屬麻疹後遺之頑疾。其症見麻疹雖退,然久咳不癒,形體日漸消瘦,肌膚枯槁,熱勢纏綿不退,毛髮乾枯竪立。若遷延失治,則進一步耗傷陽氣,症見睡時目睛外露、口鼻氣息清冷,甚則四肢厥逆,呈現陰陽兩虛之危候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患兒先天稟賦薄弱,正氣不足,復感麻毒深重,邪熱久羈,灼傷肺陰,耗損津液,致使肺燥失潤,宣降失司,故久咳不止;熱毒內蘊,煎灼氣血,肌肉失養,故形瘦骨立;久病及腎,陰損及陽,終致陽氣虛衰,而見陽虛寒凝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熱毒未清,陰津耗傷

    • 主症:咳嗽痰黏,低熱不退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活血養陰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四物湯加減(柴胡、黃芩、生地、當歸、赤芍、川芎等),以疏解餘熱,滋陰活血。
  2. 陰虛肺燥,津液虧涸

    • 主症:乾咳無痰,皮膚乾癢,毛髮焦枯,舌光紅少津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潤肺,生津養液。
    • 方藥:養胃湯(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生扁豆、桑葉等)加減,或合用沙參麥冬湯,以甘寒養胃,潤燥生津。
  3. 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

    • 主症:咳聲低微,畏寒肢冷,面色㿠白,溲清便溏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回陽救逆。
    • 方藥: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加減,或酌加乾薑、白朮、肉桂等,以峻補元陽,固脫救逆。

病機演變與轉歸
痧癤之證,初多實熱,久則虛損。若熱毒熾盛階段未能及時清解,易轉為陰虛內熱;陰虛日久,陽氣失於溫煦,終致陰陽俱虛。治療當分階段論治,早期重在清透餘邪,後期則需滋陰溫陽並舉,尤須顧護脾胃後天之本,以防氣血生化乏源。

此病反映了中醫「痧後調護」之重要性,亦體現「正虛邪戀」之病理特點,臨證需細察虛實標本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