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痢

痧痢為中醫病名,指因腸胃虛弱,觸染穢氣,或內有積滯而引發的痢疾。其證候特點多為先瀉後痢,常見於暑熱季節或疫癘流行之時,穢濁之邪乘虛侵襲腸胃,導致氣血失調,升降失常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腸胃空虛,穢氣內侵
    患者素體脾胃虛弱,中焦運化失職,腸胃空虛之際,易感外界穢濁之氣。此穢氣鬱滯腸道,與氣血相搏,化熱生毒,導致痢下赤白、腹痛裏急。
  2. 積滯內停,觸發痧痢
    若飲食不節,宿食停滯於腸胃,復感時邪或暑濕穢氣,則積滯與外邪相結,阻滯氣機,使痧毒內蘊,發為痧痢。此類患者常見腹中絞痛劇烈,痢下黏穢,甚或夾雜瘀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先瀉後痢:初期多見泄瀉,繼而轉為痢疾,排便次數頻繁,糞質黏滯,或夾雜膿血。
  • 腹痛劇烈:因痧毒壅滯,氣血不通,故腹痛如絞,按之尤甚。
  • 痧象外顯:部分患者可伴隨痧證特徵,如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,或刮痧後見深色瘀斑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口渴、煩躁,舌質紅絳,苔黃膩,脈象多弦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痧痢治療首重「先治其痧,後調其痢」,以疏通氣血、清除痧毒為主,輔以消積導滯。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刮痧:於背部膀胱經或腹部相關穴位刮拭,以宣透痧毒,疏通經絡氣血。
    • 刺絡放血:若痧毒深重,可於十宣、委中等穴點刺出血,以泄熱解毒。
  2. 內服方藥

    • 調氣活血:選用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赤芍等藥,行氣導滯,活血止痛。
    • 清熱化濕:若濕熱偏盛,可加黃芩、黃連、白頭翁等清熱燥濕;若兼夾積滯,佐以山楂、神麴消食導滯。
    • 經典方劑:如「芍藥湯」加減,或「香連丸」合「枳實導滯丸」,隨證化裁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痢疾:泛指以腹痛、裏急後重、下痢膿血為主症的疾病,病因包括濕熱、寒濕、疫毒等,而痧痢特指兼夾痧毒者。
  • 痧證:為外感穢濁或暑濕之邪,導致氣血壅滯的病症,常伴見痧點、絞痛,若痧毒下迫腸道,則可轉為痧痢。

痧痢之證,須辨明痧毒與積滯孰輕孰重,治療時注重透邪外出,使痧毒得解,則痢疾自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