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脹

痧脹,又稱痧證、痧氣、痧穢,為中醫常見急症之一,首載於清代郭志邃所著《痧脹玉衡》。其病因多與外感穢濁之氣、內傷飲食積滯,或氣血壅滯、暑濕鬱閉有關,導致氣機逆亂,經絡不通,發為痧脹。

病因病機

痧脹之發,主要因「氣閉火逆」所致。外感時邪穢氣,或內傷飲食,使氣血運行受阻,鬱而化火,火性上炎,逆亂氣機,故見胸膈脹滿、頭目不清等症。若痧毒內攻,閉阻經絡,則可致肢體腫脹、舌強不語,甚則昏厥。

臨床表現

痧脹之症多驟然而發,常見以下證候:

  1. 腸胃症狀:先吐瀉,後心腹絞痛;或先心腹絞痛而後吐瀉,此因痧毒壅滯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所致。
  2. 胸膈脹悶:痧氣上攻,胸膈痞滿,呼吸不暢。
  3. 頭面四肢:頭目昏沉,遍身腫脹,四肢沉重不舉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或見痧點,脈多沉緊或伏而不顯。

治療原則

治痧脹首重「開氣降火」,以疏通氣機、清解痧毒為主,兼顧活血導滯。

  1. 開氣:痧為氣閉,宜用辛香行氣之品,如藿香、砂仁、木香等,以宣通鬱滯。
  2. 降火:痧毒多兼火逆,可選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清熱解毒。
  3. 活血導滯:氣滯則血瘀,故需配合活血之藥,如丹參、赤芍,以助痧氣外透;若食積阻滯,在上者宜吐,在下者宜下,可選用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等。

外治法

痧脹亦常配合外治,如刮痧、放痧(刺絡出血),以直接疏通經絡、泄出痧毒。刮痧多取背部膀胱經或肘窩、膝窩等處,使痧疹外現,氣血得暢。

痧脹與一般外感或傷食有別,其病勢急驟,變化迅速,臨證須辨明氣血閉阻之輕重,及時施治。相關證型可參見「痧」、「痧氣」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