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脹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痧脹腹痛
病證名,屬痧脹病中以胸腹脹痛為主證者。多因外感寒邪、濕滯內阻,或觸犯穢濁之氣、山嵐瘴癘等不正之邪,侵襲腸胃,阻滯氣機,使氣血運行失暢而發病。《症因脈治·腹痛論》記載:「痧脹腹痛之證,忽爾胸腹脹痛,手足厥冷,指甲帶青,痛不可忍,不吐不瀉,或吐或瀉,按之痛甚,病名絞腸痧。」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疼痛劇烈,並伴隨氣血瘀阻之象。
病因病機
痧脹腹痛多與外邪內侵、氣機逆亂相關。寒邪凝滯,使經絡氣血運行受阻;濕濁穢氣內犯,則脾胃升降失司,氣滯血瘀,發為絞痛。若邪毒深重,可致陽氣鬱閉,見手足厥冷、指甲青紫等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突發胸腹脹痛,痛勢劇烈,拒按,或伴嘔吐、泄瀉。
- 兼證:手足厥冷、指甲青紫(氣血瘀阻之象),或轉筋抽搦(筋脈失養)。
- 脈象:脈多沉緊或伏,若兼表證則見浮大。
治法與方藥
以祛穢洩毒、通絡止痛為大法,依證候輕重選用外治與內服方藥:
-
急症外治:
- 刺絡放血:十指青冷者,刺指尖(如十宣穴)出血,以洩毒邪。
- 刮痧:於臂臑部或背部膀胱經刮痧,疏通經氣。
- 針刺:脅肋刺痛取期門穴;腹痛轉筋刺足三里、委中穴。
- 探吐法:欲吐不吐者,以鹽湯催吐,導邪外出。
-
內服方藥:
- 氣滯穢阻:用荊芥、防風、青皮、陳皮、枳實、大黃等,行氣化濁、通腑洩毒。
- 表裡同病:惡寒發熱、脈浮大者,選敗毒散疏表祛邪。
- 寒濕凝滯:可佐藿香、佩蘭、蒼朮等芳香化濕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痧氣:泛指痧證,多因外感穢濁之氣,症見胸悶、腹痛等。
- 絞腸痧:痧脹腹痛之重證,以腸腑氣機絞結、痛如刀割為特徵,危重者需急救。
痧脹腹痛屬急症,中醫強調「開閉通竅」以救急,後續需調理氣血,防其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