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疏
證名,屬中醫齒科病症範疇,指牙齒疏豁不密、排列鬆動不齊之病證,又稱「齒豁」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臟腑失調所致,與腎、胃、大腸等經絡功能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腎虛髓虧:
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提及「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」,腎精虧虛則骨髓不充,齒失所養,導致齒根鬆動、疏豁不固。常見於年老體衰、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腎精者。 - 脾胃虛弱:
胃經循行於齒齦,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則齒齦失於濡養,久而齒槽萎縮,牙齒稀疏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牙齒疏落,由血氣不足,骨髓虛竭,不能榮潤。」 - 濕熱上攻:
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蘊,循經上蒸齒齦,腐蝕牙床,可致齒根暴露、牙齒鬆動疏落。此類患者多伴口臭、齦腫等實熱之象。 - 外傷或齒疾失治:
牙齒受外力撞擊,或齲齒、牙疳等疾久未調治,損及齒槽,亦可能導致齒疏。
臨床表現
- 牙齒間隙增寬,排列不齊,咀嚼無力。
- 或伴齒齦萎縮、齒根外露,輕叩牙齒有鬆動感。
- 若屬腎虛者,多見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;脾胃虛弱者則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;濕熱上攻者常見齦腫出血、口黏苔黃。
中醫辨證要點
齒疏一症,需分虛實:
- 虛證:多因腎精虧損或氣血不足,病程較長,齒疏漸進,齒齦萎縮而不紅腫。
- 實證:濕熱或風火攻齒,發病較急,齒齦腫痛充血,或見膿血溢出。
此症與「齒搖」「齒齦萎縮」等相關,然「齒疏」特重牙齒排列疏豁之形貌,臨床須細辨其本虛標實之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