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腫

一、病名釋義
舌腫為中醫病證名,指舌體腫脹膨大,甚則妨礙飲食、言語之症。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四》,其病機與心脾二臟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「心開竅於舌」,舌為心之苗,又「脾之大絡繫於舌下」,故心脾功能失調,易反映於舌象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熱乘
    勞傷過度致陰血虧虛,虛熱內生,上灼舌絡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勞傷血虛,為熱氣所乘」,血不濡舌,熱壅血滯,發為腫脹。
  2. 心脾積熱
    心火上炎或脾熱上蒸,循經上擾舌體,氣血壅滯,表現為舌腫脹痛,甚則色赤或有芒刺。
  3. 外邪侵襲
    風熱或濕熱外邪內犯,蘊結於舌,阻滯氣血運行,亦可致腫。

三、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血虛熱壅證

    • 主症:舌腫脹色淡紅,伴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,清熱和絡。
    •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,可佐丹皮、玄參清虛熱。
  2. 心脾實熱證

    • 主症:舌腫脹赤紅,疼痛灼熱,或見黃苔,煩渴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瀉心脾,涼血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三黃涼膈散(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連翹等)加減,熱甚者可加石膏、知母。
  3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舌腫脹伴黏膩黃苔,口苦脘痞。
    • 治法:化濕清熱,宣暢氣機。
    • 方藥:甘露消毒丹(滑石、茵陳、黃芩等)合導赤散加減。

四、經穴別名
舌腫亦為經穴別名,指「啞門穴」(屬督脈,位於項後正中線,入髮際五分處),古稱「舌腫」者,蓋因該穴可治舌強不語等症,然與前述病證無直接關聯。

五、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舌腫若兼「木硬疼痛」者,需防「舌疔」之變;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「舌腫滿口」者,可針刺金津、玉液出血以瀉熱。歷代醫家重視局部與臟腑整體之聯系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