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柱
解剖定位與定義
舌柱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終始》,指舌下之主要筋脈結構。《類經》卷二十一註解:「舌柱,即舌下之筋如柱也。」其形態描述近似現代解剖學之「舌繫帶」,乃連接舌體與口腔底部之條索狀組織,主司舌體活動之穩固與靈活。
中醫理論中的功能與意義
-
經絡聯繫
舌柱與多條經絡相關,尤以心、脾、腎三臟為要。- 心開竅於舌:心氣通於舌,舌柱為氣血上承之通路,若心火亢盛或心血瘀阻,可現舌柱色赤或青紫。
- 脾脈連舌本:脾主運化,其氣上榮於舌,舌柱豐潤與否可反映脾氣盛衰。
- 腎經挾舌本:腎為先天之本,舌柱之濡養亦賴腎精,年老或腎虛者常見舌柱萎軟。
-
診斷價值
- 形色觀察:健康者舌柱柔軟淡紅,若見腫脹、瘀斑或短縮,多提示氣滯、血瘀或陰虛風動。
- 動態變化:舌柱僵硬或震顫,可為肝風內動或痰阻經絡之徵。
古籍論述延伸
- 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「舌下兩脈」與舌柱相鄰,為廉泉穴所在,乃陰維、任脈之交會,主津液輸布。
-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針刺舌柱周穴(如金津、玉液)可治舌強不語,反映其與語言機能之關聯。
臨床關聯
舌柱異常常見於「舌謇」「舌痛」等症,如:
- 熱盛傷津:舌柱乾燥縮短,伴舌面裂紋。
- 痰濕阻絡:舌柱厚膩腫脹,妨礙伸舌。
- 氣血不足:舌柱淡白細弱,舌體抬舉無力。
此名詞雖源自古籍,然其生理病理涵義仍貫穿於現代中醫舌診與針灸治療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