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縱

病證名,指舌體伸長,吐出口外而難以收回,常伴隨腫脹、多涎及收縮無力等症狀。此病證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或外邪侵襲所致,中醫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心火熾盛

    • 病因病機:心開竅於舌,心火亢盛,上炎於舌,導致舌體腫脹不收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舌縱不收、舌紅腫脹、口乾煩渴,脈象洪數,或見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。
    • 方藥: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合三黃涼膈散(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大黃、芒硝)加減,以清泄心火、涼血解毒。
  2. 熱病傷陰,余邪未盡

    • 病因病機:熱病後期,陰液耗傷,虛熱內擾,舌失濡養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舌縱不收,舌質絳紅、乾燥裂紋,口乾少津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養陰清熱。
    • 方藥:養陰清肺湯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白芍、丹皮、貝母、薄荷、甘草)加減,酌加天花粉、石斛以增養陰生津之效。
  3. 腎陰虛損

    • 病因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腎經虛寒,氣化失司,津液不攝而致舌縱涎下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舌縱不收,伴煩悶、涎下不止,脈沉細或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腎養陰或溫補腎陽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陰虛火旺者,用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)加知母、黃柏。
      • 腎陽虛寒者,可參考《靈樞·寒熱病篇》「取足少陰」之旨,選用金匱腎氣丸加減。
  4. 胃氣虛寒

    • 病因病機:脾胃陽虛,寒凝中焦,津液不化,上泛為涎,舌失溫煦而弛縱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舌縱不收,口吐清水,四肢逆冷,脈沉遲或沉伏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。
    • 方藥:桂附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肉桂、附子)加減,以溫補脾胃、散寒化濕。

補充中醫理論

  • 經絡聯繫: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且足少陰腎經挾舌本,故舌縱與心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
  • 辨證要點:需區分虛實寒熱,實證多見舌紅腫痛、脈數;虛證常見舌淡潤、脈沉弱。
  • 古籍參考:除《靈樞》外,《醫宗金鑑·雜病心法》亦提及舌縱屬「火炎風動」或「氣虛不攝」,治療需審因論治。

此病證臨床雖較少見,但需細辨病因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