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纏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纏瘡

蛇纏瘡,病名,首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九,又稱「纏腰火丹」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特徵為皮膚驟生紅斑水皰,簇集成群,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布,形如蛇行纏繞,故名「蛇纏瘡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情志內傷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;或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復感外邪毒氣,內外合邪,蘊結肌膚所致。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脾二經,與火毒、濕熱關係密切。

  1. 肝火熾盛:七情過極,肝鬱化火,火毒外竄肌膚,發為皰疹。
  2. 脾虛濕蘊:飲食不節,脾失運化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搏結,浸淫肌膚。
  3. 外感邪毒:正氣不足之時,外受風熱或濕毒之邪,引動內火,發為皰疹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皮膚灼熱刺痛,繼而出現紅斑,上布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,皰液初清後濁,簇集成群,排列如帶,多發於腰脅、胸背或頭面一側,嚴重者可泛發全身。皰疹消退後,部分患者遺留頑固性神經痛,稱為「皰疹後遺神經痛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經鬱熱證:皰疹色紅,灼痛劇烈,口苦咽乾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脾虛濕蘊證:皰疹色淡,皰液清稀,脹痛不適,納呆便溏,舌淡胖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3. 氣滯血瘀證:皰疹消退後局部刺痛不止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
治療原則

以清熱解毒、疏肝瀉火、健脾化濕為主,後期兼以活血通絡。

  1. 內治

    • 肝經鬱熱: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肝瀉火。
    • 脾虛濕蘊:除濕胃苓湯加減,健脾利濕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桃紅四物湯加減,活血化瘀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用青黛散、黃連膏外塗,清熱解毒。
    • 皰疹破潰後,以金黃散或紫草油調敷,斂瘡生肌。

古籍記載

《世醫得效方》載其為「纏腰火丹」,並列方藥治療。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此病,強調清熱解毒、疏肝理氣之法。

蛇纏瘡屬中醫「火帶瘡」、「蜘蛛瘡」範疇,現代醫學稱之為「帶狀皰疹」,由水痘-帶狀皰疹病毒引起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,注重調理臟腑氣血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