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腹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腹疔

定義與別稱

蛇腹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指疔之一種,特指發生於手指中節掌面之疔瘡。歷代醫籍中對此症有多種稱謂,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所載之「魚肚疽」、「魚肚毒」,亦有「魚肚疔」、「鰍肚疔」、「中節疔」等別名,皆因其患處腫脹形似魚腹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手部勞傷,復感火毒之邪,或由外傷染毒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熱毒蘊結而成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,疔瘡皆由火毒而生,其性猛烈,易致走黃。蛇腹疔之發,尤與手三陰經之熱毒上攻相關,蓋因手指中節掌面乃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所過之處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患指中節掌面腫脹高突,色赤焮熱,疼痛劇烈,形如蛇腹或魚肚。初期可見局部硬結,繼而腫勢蔓延,皮色轉紅,甚則紫暗。若毒邪熾盛,可伴見發熱、惡寒等全身症狀。若不及時治療,恐致筋骨受損,或毒邪內陷,引發走黃之危候。

診斷要點

  1. 病位明確:限於手指中節掌面
  2. 特徵性腫脹:患處腫如魚腹,界限分明
  3. 色澤變化:初起皮色或如常,繼而轉紅,甚則紫暗
  4. 疼痛性質:灼熱疼痛,按之痛甚

治療原則

內治法

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為主,可選用五味消毒飲、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兼見發熱煩渴,可加石膏、知母;腫甚者加赤芍、丹皮;疼痛劇烈者可加乳香、沒藥。

外治法

初起宜敷貼金黃散或玉露膏,以清熱消腫。若膿成未潰,可用提膿丹藥捻插入,或切開排膿,務使膿毒外泄。後期可選用生肌玉紅膏以促進瘡口癒合。

古籍論述

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詳載:「魚肚疽,生手指中節裏,腫如魚肚,色赤疼痛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云:「鰍肚疔,其形長而如鰍肚,生於指中節,乃心包絡經積熱所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