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蠱為中醫蠱毒病之一類,屬蟲毒致病之範疇,其特徵在於病發時患者腹內如蛇蟲竄行,故名。此症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蠱毒病諸候》,隋代巢元方詳述其病機與證候,後世醫家多據此延伸論述。

病因病機

蛇蠱之成,多因接觸或飲食染蠱之物,致毒蟲穢氣內侵。中醫認為,蠱毒屬陰邪,易伏藏肝絡,久則化熱生風。其毒潛伏時,可經年不發;一旦觸動,則毒邪上攻胸膈,下擾腸腑,致使氣血逆亂,經絡壅滯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面色青黃:肝主青色,脾主黃色,蠱毒鬱結肝脾,故面色青黃相間。
  2. 腹內熱悶:毒熱內蘊,灼傷津液,患者自覺腹中灼熱痞滿。
  3. 胸脅支滿:蠱毒蟄伏肝經,氣機受阻,脅肋脹滿如物支撐。
  4. 舌本脹強:心開竅於舌,毒邪上擾心脈,舌體僵直難言。
  5. 蟲行感:風毒竄動,患者心腹間似有蟲蛇蠕行,此為蛇蠱特異之徵。
  6. 唇口乾燥:熱毒耗傷陰津,口唇焦燥無潤。

病理演變

巢氏指出,若遷延不治,毒邪深陷肝膈,可致「肝鬲爛而死」。其機轉在於蠱毒鬱久化火,腐蝕臟膜,終成危候。此過程常伴隨身痛如被杖、煩躁譫語等熱入血分徵兆。

治法探討

歷代醫籍對蛇蠱治法多從解毒化瘀疏肝通絡立論:

  • 內服方藥:選用《千金要方》之「太乙追命丹」化裁,以雄黃、硃砂等金石藥鎮毒,配合蜈蚣、全蠍等蟲類藥搜剔絡邪。
  • 外治法:古法有「灸蠱毒法」,取穴中脘、章門,以艾炷直接灸灼,引毒外透。

脈象特徵

蛇蠱脈多洪壯,此為毒熱熾張之象;然若見弦急如刃,則提示毒邪已傷及肝陰,屬險兆。

蛇蠱與其他蠱毒之別,在於其蟲行感明顯,且多伴風動之象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:「蛇蠱痛有定處,蟄蠱痛無定處」,可資鑑別。此症雖罕見,然其機理對理解中醫「蟲病」理論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