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傷

病證名,屬中醫口腔病證範疇,指因外力撞擊或外傷導致牙齒受損、動搖之症,又稱「鬥齒」。此症多見於外傷或意外碰撞,致使牙齦絡脈受損,氣血瘀滯,甚則傷及齒根,影響牙齒穩固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,故牙齒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外傷直接損及牙體或牙周,可導致局部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瘀血腫痛。若兼有腎虛或脾胃濕熱內蘊者,更易加重齒傷後之症狀,如牙齦出血、牙齒鬆動難癒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牙齒動搖:外力撞擊後,患牙鬆動不穩,甚則位移。
  2. 局部腫痛:傷處牙齦充血腫脹,按壓疼痛,或伴隨瘀斑。
  3. 咀嚼困難:因牙齒不穩或疼痛,影響咬合功能。
  4. 絡傷出血:若傷及牙齦血絡,可見齒齦滲血。

中醫辨證與相關理論

齒傷雖屬外傷,然其癒合與內在臟腑功能相關。

  • 腎虛齒弱:腎氣不足者,齒骨失養,外傷後易遷延難癒,需兼顧補腎固齒。
  • 氣滯血瘀:局部腫痛明顯者,屬瘀血阻絡,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
  • 陽明熱盛:若兼見牙齦紅腫熱痛,可能涉及足陽明胃經鬱熱,需清胃瀉火。

古籍記載
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齒傷動搖者,或由跌撲,或由擊打,皆屬血瘀絡傷。」指出外傷致齒動搖,當從血瘀論治。另《醫宗金鑒》亦載有外傷齒痛之治法,強調調和氣血為要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牙宣:泛指牙齒鬆動脫落,多因腎虛或胃火長期燻灼所致,與齒傷之外傷病因有別。
  • 齒齦腫痛:可因風熱或胃火引起,然無明顯外傷史,需與齒傷鑑別。

齒傷一症,雖以外傷為因,然其調治須結合體質與臟腑功能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