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瘕

蛇瘕為中醫病名,屬「八瘕」之一,指腹內結聚成塊,觸之形狀如蛇的病症。其成因多與飲食不慎相關,或因誤食蛇類殘留穢濁之氣,或蛇之精液混入飲食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蛇瘕的形成,主要因外邪(如蛇毒穢氣)內侵,或飲食不潔,導致氣血瘀滯、痰濁凝結於腹內。中醫認為,此病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肝主疏泄失職,脾運化失常,則濕濁內停,久而成瘕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消化異常:雖覺飢餓,但進食後咽喉梗塞,食物難下,至胸中即反吐而出。
  2. 腹內觸診:於腹部可摸及條索狀腫塊,形如蛇狀,推之可移,按之疼痛。
  3. 經絡氣血阻滯:若瘕聚侵及肝膽經絡,可見脅肋脹痛;若上犯心脈,則胸悶氣逆。
  4. 下焦症狀:少腹灼熱,膀胱氣化不利,致小便黃赤、陰部拘急;腰背痠痛,活動受限,兩股脛間時發刺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蛇瘕因「食蛇不消」或「蛇之精液誤入飲食」所致,強調其形質可觸,病位在腹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描述其病變範圍可及臍周、脅肋,甚至「上食心肝」,影響氣機升降。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提及婦女經後氣血虛弱時,誤中虺毒(蛇類毒氣),易形成蛇瘕,需以專方調治。

治療方向

中醫治蛇瘕,以行氣活血、化痰散結、解毒祛瘕為主,依體質選用:

  • 內服方藥:如「蛇瘕方」(古籍專方),或配伍鱉甲、莪朮破血消癥;半夏、茯苓化痰;輔以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清解瘕毒。
  • 外治法:可配合針灸或敷貼,取肝經、脾經穴位以疏泄鬱滯。

蛇瘕屬「癥瘕積聚」範疇,需與蟲積、氣滯等鑑別,其特異性在於形狀如蛇、病勢纏綿。古籍歸於「八瘕」,與青瘕、脂瘕等並列,反映中醫對腹內結塊的細緻分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