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節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節疔

病名
蛇節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疔瘡生於手指中節,繞指俱腫之證。此病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屬指疔之一類,又稱「釘節天蛇」、「病蛇節」、「病繭」、「手指節發」、「蛀節疔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蛇節疔多因外感火毒,或內蘊濕熱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而成。其病位在手指中節,此處皮肉薄弱,易受邪毒侵襲。若熱毒熾盛,則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潰爛;若毒邪深入,可傷及筋脈,導致指節功能受損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初起可見手指中節紅腫,疼痛劇烈,逐漸蔓延至整個指節,形如蛇纏,故得名「蛇節疔」。局部觸之灼熱,按之痛甚,或伴隨跳痛。若病情發展,可出現膿頭,潰後膿液黃稠,嚴重者可見指節屈伸不利,甚則腐筋蝕骨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壅盛證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膿頭未潰,伴口乾、煩熱、舌紅苔黃、脈數。
  2. 濕熱蘊結證:腫勢瀰漫,疼痛較緩,膿液黃稠,伴身重、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  3. 氣血兩虛證(多見於後期):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伴面色萎黃、舌淡、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,兼顧祛濕或托毒生肌。外治宜根據病程選用箍毒消腫、切開排膿或祛腐生肌之法。

常用方藥

  • 內治: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;若濕熱重者,合用萆薢滲濕湯;後期氣血不足者,可投托裡消毒散。
  • 外治:初起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;成膿後宜切開引流,潰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指出,蛇節疔「繞指俱腫,其狀如蛇」,治療當急瀉火毒,免致傷筋損骨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強調,疔瘡走黃(毒邪內攻)為危候,需防其傳變。

蛇節疔雖為局部病變,然其與經絡氣血密切相關,治療時需整體辨證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