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窠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窠瘡

蛇窠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七,屬纏腰火丹(帶狀皰疹)之兼證,特指皰疹潰破後繼發感染之病變。其病因多由外感蛇蟲穢毒,或濕熱火毒蘊結肌膚,纏繞經脈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本病與「肝膽濕熱」「脾虛濕蘊」及「外感毒邪」密切相關。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致肝鬱化火,或脾失健運生濕,濕熱搏結,外溢肌膚;復感外界蛇蟲穢毒(類似現代醫學之病毒邪氣),毒邪與內濕相合,纏繞腰腹、胸脅等肝膽經脈所過之處,發為蛇窠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好發部位:多見於腰部、臍腹、胸脅,亦可蔓延至四肢,呈帶狀分布。
  • 皮損特徵:初起皮膚潮紅,簇生水皰,狀如蛇串;繼而皰壁破潰,滲液糜爛,甚則潰深腐爛,伴膿血分泌物。
  • 自覺症狀:患處灼熱刺痛,痛勢劇烈,夜間尤甚,部分患者可伴發熱、口苦、尿赤等全身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1. 外治法

  • 解毒祛腐:以蜈蚣油外塗,取其攻毒散結之效;或取雄黃末(雄黃性辛溫,解毒殺蟲)調酒外搽,緩解局部腐爛。
  • 生肌收口:後期潰面腐脫,可選用生肌玉紅膏(含當歸、白蠟等)促進瘡面癒合。

2. 內治法

  • 清肝瀉火:龍膽瀉肝湯加減,主解肝膽濕熱,適用於皰疹色紅、痛如火燎者。
  • 健脾滲濕:除濕胃苓湯化裁,針對皰液清稀、糜爛滲出明顯者。
  • 活血通絡:後期遺留神經痛,可配合桃紅四物湯加全蠍、地龍,通絡止痛。

與纏腰火丹之異同

蛇窠瘡與纏腰火丹同屬「火帶瘡」範疇,然前者偏重潰爛感染,後者多以皰疹未潰為主,二者皆與現代醫學「帶狀皰疹」相對應。若熱毒熾盛,可參照「疔瘡走黃」急症處理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於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