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絲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蛇絲驚
蛇絲驚,見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《幼幼集成》,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屬「弄舌」範疇。弄舌一證,多見於小兒,指患兒舌體頻頻伸出口外,或左右搖擺如蛇吐信,或微微顫動如絲牽引,故以「蛇絲」為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又屬脾之外候。蛇絲驚之發,多因:
- 心經鬱熱:心火亢盛,循經上灼舌絡,致舌體躁動不安。
- 脾虛風動:脾失健運,津液不化,聚而生痰,內風挾痰擾動舌本。
- 肝風內擾:小兒肝常有余,若外感風邪或驚恐傷肝,風動而引舌不寧。
臨床表現
患兒舌體反復外伸,或左右擺動,伴見:
- 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膩(心脾熱盛者)。
- 煩躁啼哭,面赤唇紅(心火熾盛)。
- 食欲不振,口水增多(脾虛痰濕)。
- 睡臥不寧,易驚惕(肝風內動)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心瀉火: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黃連,瀉心經實熱。
- 健脾化痰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鉤藤、僵蠶,培土熄風。
- 平肝熄風:羚角鉤藤湯(羚羊角、鉤藤、菊花、桑葉等)加減,涼肝定驚。
古籍考據
《幼幼集成》將此證歸於「驚風」門類,強調「驚」非獨外風所致,內傷積熱、痰濁上蒙亦可引發類似風象。陳復正指出:「小兒弄舌,或如蛇絲,或顫動不止,總因風火相煽。」後世醫家如《中醫兒科學》進一步辨析,蛇絲驚屬「肝風心火」合病者,需與單純脾胃濕熱之弄舌區分。
此證雖以「驚」為名,實與外感驚風有別,臨床須細辨內傷外邪,不可概用鎮驚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