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軟

齒軟為中醫病名,指牙齒質地疏鬆、軟弱無力,咀嚼功能減退之證候。此症多因內在臟腑失調或外邪侵襲所致,與腎、胃、肝等經絡功能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精虧虛: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若腎精不足,骨髓空虛,則牙齒失於濡養,導致齒質脆弱。常見於年老體衰、房勞過度或久病耗傷腎精者。
  2. 胃熱上蒸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或濕熱內蘊,胃火熾盛,上灼齒齦,可致牙齒鬆軟,伴見口臭、牙齦腫痛等症。
  3. 肝血不足:肝藏血,主筋,其華在爪。若肝血虧虛,筋脈失養,亦可間接影響齒骨堅固,多見於長期失血或情志抑鬱者。
  4. 外邪侵襲:如風熱或濕熱之邪上犯口腔,或酸腐之物長期蝕齒(如《本草綱目》所載「楚人多食酸則齒軟」),皆可損傷齒質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牙齒鬆動,咀嚼無力,遇冷熱酸甜敏感。
  • 或伴牙齦萎縮、齒根外露,嚴重者牙齒易崩裂。
  • 若屬腎虛者,多兼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;胃熱者則見口乾舌燥、便秘溲黃。

相關典籍記載

《本草綱目》提及酸物過食導致齒軟之例,說明飲食偏嗜對齒質的影響。另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……五八腎氣衰,髮墮齒槁。」揭示腎氣盛衰與齒骨強弱的關聯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齒軟需分虛實:

  • 腎精虧虛:宜補益腎精,方如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加減。
  • 胃熱上攻:當清胃瀉火,可選清胃散或玉女煎。
  • 肝血不足:治以養血柔肝,常用四物湯合酸棗仁湯。
  • 外邪客齒:需疏風清熱或化濕解毒,如黃連解毒湯配合外治漱口方。

附: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齒齼(齼齒):指牙齒酸軟疼痛,多因風冷或酸蝕所致,與齒軟病機部分重疊。
  • 齒(齒所):古籍中或指齒牙朽腐,與蛀牙相關,然具體釋義需考據原文。

此症反映臟腑氣血失衡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細辨根源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