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崩砂疳口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崩砂疳口風
崩砂疳口風,又稱「崩砂口疳風」,為中醫病名,屬口齒科疾患之一,首載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。其主症為牙齦腫脹潰爛,甚則腐蝕脫齒,常伴口臭、疼痛難忍等表現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心脾積熱,或胃火熾盛,上攻口齒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脾開竅於口」,而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脾胃蘊熱,或嗜食辛辣厚味,積熱化火,燻蒸於上,則腐蝕牙齦血肉,發為潰爛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外感熱毒亦可引動內火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- 牙齦腫脹潰爛:初期牙齦紅腫疼痛,繼而潰破流膿血,嚴重者牙齦萎縮,齒根暴露,牙齒鬆動脫落。
- 口臭穢濁:因胃火燻蒸,口中常散發腐臭之氣。
- 疼痛灼熱:患處灼痛難忍,進食或觸碰時加劇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口渴喜冷、便秘溲赤、舌紅苔黃膩等熱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胃瀉火、解毒消腫為主,兼顧涼血養陰。
- 主方:
-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當歸,可清胃涼血,適用於胃火上攻之牙齦腫痛。
- 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等,瀉火通便,適用於熱毒壅盛兼便秘者。
- 加減:
- 若心脾熱盛,加黃芩、梔子以清心瀉脾。
- 潰爛久不癒,加玄參、麥冬以滋陰生肌。
- 膿血明顯者,加白茅根、赤芍以涼血止血。
外治輔助
- 漱口方:黃連、金銀花、薄荷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- 散劑外敷: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以消腫止痛。
古籍考據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此病與「胃中腐氣燻蒸」相關,強調內火為本;《外科正宗》亦載「牙疳」一症,與崩砂疳口風相似,皆以清熱解毒為要。
崩砂疳口風屬中醫「牙疳」範疇,其病機與現代醫學「壞疽性齦口炎」或「急性壞死性潰瘍性齦炎」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辨證,從調理心脾、清降胃火入手,以治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