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體

蛇體,又稱蛇身,為中醫癬疾之一種,見於《古今圖書集成·博物匯編·藝術典》醫部匯考卷四百五十七。此症屬皮膚疾患,其特徵為皮膚表面出現蜿蜒如蛇形之斑塊或皮損,多伴隨鱗屑、瘙癢或局部色澤改變,與風、濕、熱邪蘊結肌表,或血虛風燥等因素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、濕、熱三邪交阻肌膚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皮膚失養,形成蛇形皮損。
  2. 血虛風燥:久病或體虛者,陰血不足,肌膚失潤,化燥生風,發為鱗屑狀皮癬。
  3. 經絡瘀滯:氣滯血瘀,阻滯經絡,使皮膚呈現蜿蜒斑紋,類似蛇行痕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膚出現條索狀或蛇行狀斑塊,邊界清晰或模糊。
  • 患處或見鱗屑、乾燥,或伴隨輕度紅腫、瘙癢。
  • 好發於四肢伸側、軀幹等部位,病程纏綿,易反覆發作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  1. 風濕熱蘊證

    • 主症:皮損紅赤,瘙癢明顯,或有滲液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祛濕,疏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配合黃柏、苦參等清熱燥濕之品。
  2. 血虛風燥證

    • 主症:皮膚乾燥脫屑,色淡或暗,瘙癢夜甚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,祛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當歸飲子(《濟生方》)為主,酌加生地、丹皮以涼血潤膚。
  3. 氣滯血瘀證

    • 主症:皮損色暗,紋路清晰如蛇形,觸之粗糙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散結。
    • 方藥桃紅四物湯(《醫宗金鑒》)合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藥浴:以苦參、蛇床子、地膚子等煎湯外洗,以祛風止癢。
  • 膏劑外敷:選用青黛散或黃連膏塗抹患處,清熱解毒。

古籍記載

《古今圖書集成》將蛇體歸類於癬疾範疇,與「蛇身」互為參照,反映古代醫家對皮膚形態變化的細緻觀察。此症雖名為「蛇」,實與蟲蛇無涉,乃取象比類,以形容其皮損形貌特徵。

蛇體之治療需依辨證論治原則,結合內服外治,調理氣血陰陽,以達祛邪扶正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