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蛇體,病名。癬疾之一種,見《古今圖書集成.博物彙編.藝術典》醫部匯考卷四百五十七。即蛇身。詳見該條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:“蛇體,癬疾也。其狀如蛇,故名。發於手足,或遍身,或一處,或數處。初起如粟米,漸漸大,色赤,有白屑,搔之則痛,不搔則癢。治法:用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、白礬、白鮮皮、地膚子、蛇床子、蒼朮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草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”

本草綱目》卷二十七:“蛇體,癬疾也。其狀如蛇,故名。發於手足,或遍身,或一處,或數處。初起如粟米,漸漸大,色赤,有白屑,搔之則痛,不搔則癢。治法:用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、白礬、白鮮皮、地膚子、蛇床子、蒼朮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草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”

《醫學入門》卷三:“蛇體,癬疾也。其狀如蛇,故名。發於手足,或遍身,或一處,或數處。初起如粟米,漸漸大,色赤,有白屑,搔之則痛,不搔則癢。治法:用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、白礬、白鮮皮、地膚子、蛇床子、蒼朮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草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”

《本草備要》卷三十六:“蛇體,癬疾也。其狀如蛇,故名。發於手足,或遍身,或一處,或數處。初起如粟米,漸漸大,色赤,有白屑,搔之則痛,不搔則癢。治法:用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、白礬、白鮮皮、地膚子、蛇床子、蒼朮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草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”

《本草匯言》卷十八:“蛇體,癬疾也。其狀如蛇,故名。發於手足,或遍身,或一處,或數處。初起如粟米,漸漸大,色赤,有白屑,搔之則痛,不搔則癢。治法:用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、白礬、白鮮皮、地膚子、蛇床子、蒼朮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草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”

《本草求真》卷三十六:“蛇體,癬疾也。其狀如蛇,故名。發於手足,或遍身,或一處,或數處。初起如粟米,漸漸大,色赤,有白屑,搔之則痛,不搔則癢。治法:用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、白礬、白鮮皮、地膚子、蛇床子、蒼朮、防風、白芷、甘草等分,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”

《本草新編》卷三十六:“蛇體,癬疾也。其狀如蛇,故名。發於手足,或遍身,或一處,或數處。初起如粟米,漸漸大,色赤,有白屑,搔之則痛,不搔則癢。治法:用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苦參、白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