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痧氣

痧氣,又稱痧證、痧脹或痧穢,為中醫特有之病名,多發於夏秋季節,因外感穢濁邪氣或內傷飲食積滯,導致氣機壅塞、經絡不通而發病。其病因病機與證候表現,可從以下幾方面詳述: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穢濁之邪
    夏秋之際,暑濕交蒸,環境中穢濁瘴氣盛行,若觸冒臭穢之氣,或貪涼露宿,易使邪氣從口鼻、肌表侵入,阻遏氣機,發為痧氣。如《通俗傷寒論》所言:「鼻聞臭毒而阻逆上氣」,即指此類外邪直中。
  2. 內傷飲食積滯
    過食生冷油膩,或腐敗不潔之物,致使脾胃運化失職,食滯中焦,壅塞氣機。濕熱或寒濕鬱遏於經隧,氣血運行不暢,遂成痧脹。
  3. 寒濕或濕熱凝滯
    若病情較緩,多因寒濕凝滯於脈絡,或濕熱蘊結於經隧,氣血受阻,表現為局部脹痛、痠楚;若病勢急驟,則因氣機驟閉,出現胸悶腹痛、嘔惡煩躁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痧氣之證候複雜,可因邪氣性質與侵犯部位不同而異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頭面四肢:頭暈目脹,面色青紫或蒼白,四肢痠重,甚則指甲青黯。
  • 胸腹:胸悶氣逆,腹中絞痛,或脹滿拒按,噯腐吞酸。
  • 皮膚:肌膚隱現紅疹或紫斑,捫之礙手,或見「痧筋」(皮下青紫脈絡)。
  • 全身症狀:惡寒發熱,煩躁欲嘔,或卒然昏仆,舌苔厚膩,脈多沉緊或滑數。

痧氣之分類

中醫依病邪性質與症狀輕重,將痧氣分為多種類型:

  1. 寒痧:因寒濕凝滯,症見腹痛喜暖、肢冷苔白。
  2. 熱痧:因濕熱鬱蒸,症見身熱口渴、痧疹色赤。
  3. 絞腸痧:氣機逆亂,腹痛如絞,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。
  4. 悶痧:邪閉心包,卒然昏悶,不省人事。

治法與理論依據

痧氣治療以「開泄透達」為原則,旨在疏通氣血、祛除穢濁:

  • 外治:刮痧、刺絡放血(如挑痧、刺十宣),直接排出絡脈瘀滯。
  • 內治
    • 寒痧以藿香正氣散溫化寒濕;
    • 熱痧用甘露消毒丹清熱祛穢;
    • 食滯痧脹選保和丸消導積滯。

痧氣一證,雖名為「氣」,實關乎氣血、經絡、臟腑之失調,其辨證須結合時令、體質與邪氣特性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