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痧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痧氣

痧氣,又稱痧脹、痧穢,是一種病名,屬於痧證的範疇。《通俗傷寒論.傷寒兼痧》中指出,痧氣主要由於日間接觸聞臭穢物質,夜間露宿貪涼所得,尤其在夏秋季節最為多見。痧氣發作時,常見寒濕凝滯於經絡,或濕熱鬱遏於經隧;也可能因為鼻聞臭毒而阻逆上氣,或內因食積而壅塞中氣,進而引起氣脹成痧的現象。

痧氣的病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外感風寒濕邪:外界的風寒濕邪侵入人體,使氣血凝滯,導致了痧氣的內生。
  2. 內傷脾胃:飲食不節,積食停滯,化熱生毒,阻遏氣機,也會導致痧氣的內生。
  3. 情志不遂:情緒不穩定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同樣也會引起痧氣的內生。

痧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發燒惡寒,頭痛身痛,四肢痠痛,食慾不振,大便溏泄。
  2. 面色蒼白,目睛發黑,脣甲青紫,舌苔白膩,脈沉細。
  3. 皮膚出現紫紅色斑點,按之不痛,或伴有疼痛,皮膚灼熱,有灼熱感。

針對痧氣的治療,主要針對其清熱解毒、疏風散寒、行氣活血的特點進行。可以使用中藥內服、外敷,或進行針灸治療。

在痧氣的預防方面,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腐爛變質的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,勤換衣服。
  3. 避免在夏秋季節夜間露宿,以免受涼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痧氣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