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升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升法

定義與源流
升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外傷中醫按摩療法》,屬「理筋整復」範疇。其操作以提拉患肢或局部組織為主,針對因跌撲、扭挫等外傷導致氣血瘀滯、筋骨錯位或關節下陷之症,透過反覆上提之力,使脫離原位之組織復歸其常,以達「順筋歸槽」之效。

操作要領

  1. 定位明確:須精確觸診,辨明患處下陷或錯位之方向與程度。
  2. 力道漸進:以沉穩之力徐緩提拉,配合患者呼吸節奏,忌驟然暴力。
  3. 動靜結合:提拉時可輔以小幅搖晃或屈伸關節,助鬆解粘連,利復位。

作用機理
中醫理論認為,升法能疏通經絡、調暢氣血,其效主要體現於三方面:

  • 行氣活血:提拉動作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散瘀消腫。
  • 整復筋骨:直接糾正關節錯縫、肌腱滑脫等結構異常。
  • 升提陽氣:藉外力導引,助清陽之氣上升,改善因氣機下陷所致之乏力、臟器下垂等症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骨傷科:適用於肩關節脫位、橈骨小頭半脫位等,常配合按法、搖法使用。
  • 內科雜病:如胃下垂、子宮脫垂等中氣下陷證,可於特定穴位(如百會、氣海)施以輕柔升提手法輔助治療。

與其他手法之異同
與「提法」皆具向上用力之特點,然升法更強調「恢復解剖位置」的治療目的,且多用於肢體;「托法」則偏重固定承托,力道較為靜態。

附:古籍參證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「陷者舉之」,雖未直言升法,然其理相通,皆屬「以手法助復其位」之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