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升降浮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藥性理論:升降浮沉詳解

升降浮沉的基本概念

升降浮沉是中醫藥性理論中描述藥物作用趨向的重要概念,揭示了中藥在人體內運行的基本規律。這一理論源於古人對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觀察,並將其應用於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解釋與治療。

升,指藥物作用趨向向上;降,指藥物作用趨向向下;浮,指藥物作用趨向向外、發散;沉,指藥物作用趨向向內、收斂。這四種動態特性構成了中藥作用的基本空間向量,與中醫氣機升降理論密切相關,共同指導臨床用藥。

升降浮沉的臨床表現

升浮藥物的作用特徵主要表現為上行而向外,具有升提陽氣、發散表邪、溫通經脈等功效。這類藥物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、子宮下垂,或衛陽不固導致的自汗、易感,以及風寒外束引發的惡寒發熱等證候。

沉降藥物的作用特徵則表現為下行而向內,具有鎮潛浮陽、降逆止嘔、收斂固澀、清泄裡熱、滲利水濕、通導大便等功效。臨床多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,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呃逆,虛汗不止,濕熱內蘊,以及腸燥便秘等證候。

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

性味與升降浮沉的關係

藥物性味與其作用趨向有密切關聯。一般而言,性屬溫熱、味屬辛甘的陽性藥物多具升浮之性,如麻黃辛溫發汗、桂枝甘溫通陽、黃耆甘溫升提等。這類藥物多能振奮陽氣,促進氣血向外向上運行。

相對而言,性屬寒涼、味屬苦酸的陰性藥物多具沉降之性,如大黃苦寒瀉下、芒硝鹹寒軟堅、黃柏苦寒燥濕等。這類藥物多能抑制過亢的陽氣,引導氣血向下向內運行。

質地與升降浮沉的關係

藥物質地輕重也影響其作用趨向。花葉類及質輕的藥物多具升浮之性,如辛夷花輕揚通竅、荷葉輕清升發、升麻質輕升舉等。這符合"輕清者上浮"的自然規律。

子實類及質重的藥物多具沉降之性,如蘇子質重降氣、枳實沉重下行、寒水石質重鎮墜等。這符合"重濁者下沉"的自然法則。然亦有例外,如旋覆花雖為花類卻善降氣逆,蔓荊子雖為子實卻能升散風熱,顯示中藥理論的靈活性。

炮製對升降浮沉的影響

中藥炮製能顯著改變藥物的作用趨向。酒性升散,酒炒能增強藥物的升浮之性;鹽性下行,鹽炒能增強藥物的沉降之性;薑性辛散,薑製能增強藥物的發散作用;醋性收斂,醋製能增強藥物的固澀功效。這種通過炮製調節藥性的方法,體現了中醫用藥的精妙之處。

升降浮沉的臨床應用原則

臨床運用升降浮沉理論時,需遵循"同病位,逆病勢"的基本原則。病位在上在表者,宜用沉降藥以引邪下行外出;病位在下在裡者,可酌用升浮藥以提挈氣機。病勢上逆者當降,下陷者當升,外散者當收,內閉者當發。

同時需注意藥物配伍對升降浮沉的影響。升浮藥與沉降藥適當配伍,可形成"升降相因"的協同效應,如桔梗性升與枳殼性降同用,能調暢胸中氣機;柴胡升散與黃芩沉降相配,能和調少陽樞機。這種配伍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用藥的整體觀和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