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升降失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升降失常

定義與基本概念
升降失常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人體氣血、陰陽、臟腑功能在升降運動中的失調狀態。中醫認為,人體的生理活動依賴於「升」與「降」的動態平衡,如清陽之氣上升、濁陰之氣下降,二者相互制約又協調運作。若此平衡被破壞,則導致氣機逆亂,表現為多種病證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;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」,即闡明升降失常的核心病機。

臟腑氣機升降的生理基礎

  1. 脾胃升降: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。脾主升清,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;胃主降濁,傳導糟粕下行。二者協調,則營養輸布、代謝有序。
  2. 肺與肝的升降:肺主肅降,調節呼吸與水液代謝;肝主升發,疏泄氣機以助脾胃運化。肺降肝升,共維氣血通暢。
  3. 心腎相交:心火下降以溫腎水,腎水上濟以制心火,形成「水火既濟」的平衡。

病因與病機
升降失常的成因包括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等,導致氣機逆亂或臟腑功能失調,常見以下類型:

  1. 脾升胃降失調
    • 脾不升清:清陽不升則頭暈、泄瀉(如飧泄);
    • 胃不降濁:濁陰上逆則脘脹、嘔吐、噯氣(如䐜脹)。
  2. 肺失肅降:肺氣上逆可致咳嗽、氣喘;若兼痰濕,則見痰多胸悶。
  3. 肝升太過:肝陽上亢或肝氣上逆,引發頭痛、眩暈、面赤,甚則吐血。
  4. 腎不納氣:腎虛攝納無力,氣浮於上,表現為呼多吸少、動則氣喘。
  5. 心腎不交:心火亢於上、腎水虧於下,症見失眠、煩熱、腰膝酸軟。

臨床表現
根據病位與病性不同,症狀各異:

  • 上焦病證:胸悶、心悸、頭面熱象(如肝陽上亢);
  • 中焦病證:脘腹脹滿、嘔吐、食欲不振(如脾胃氣滯);
  • 下焦病證:泄瀉、遺尿、下肢浮腫(如腎氣不固)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升降失常與「氣機鬱滯」「陰陽失和」等病機密切相關。例如:

  • 氣虛下陷(如中氣下陷):脾虛升舉無力,導致脫肛、子宮下垂;
  • 濁陰不降:濕濁內停,可發展為痰飲、水腫。

經典文獻支持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強調升降平衡的重要性,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,營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,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」說明氣血升降循環不息為健康之本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述脾胃升降對全身氣機的調控作用。

總結
升降失常涵蓋範圍廣泛,涉及多臟腑功能失調,臨床需辨明病位與病性,針對氣機逆亂的具體表現施治,以恢復「升清降濁」的生理常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