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齒齲

齒齲,又稱「齒(匿^蟲)」或「齒蠹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內經·寒熱病篇》。其症主要表現為牙齦腫脹腐臭、牙齒蛀蝕鬆動、疼痛時發時止,嚴重者甚至膿液溢出,散發穢氣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齒齲之發病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口腔不潔:牙齒長期受食物殘渣腐蝕,或穢濁之氣滯留,導致齒牙蛀空。
  2. 濕熱熏蒸: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濕熱內蘊,上攻齒齦,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所言:「陽明入風熱之邪,搏齒齦氣血,腐化為膿出臭汁。」
  3. 腎虛髓弱:中醫有「齒為骨之餘」之說,若腎精虧虛,骨髓不充,齒失所養,則易蛀蝕動搖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胃火熾盛證

    • 主症:牙齦紅腫熱痛,蛀孔深大,口氣臭穢,或伴煩渴、便秘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瀉火,消腫止痛。
    • 方藥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、當歸)加減,熱甚者可加石膏、知母。
  2. 濕熱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齒齦腐爛流膿,疼痛纏綿,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解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甘露消毒丹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  3. 腎虛齒蠹證

    • 主症:牙齒疏豁鬆動,蛀蝕隱痛,腰膝痠軟。
    • 治法:補腎固齒,益精填髓。
    •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、牛膝。

外治法

  1. 漱口方:以金銀花、黃芩、薄荷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  2. 局部敷藥:可用冰硼散或黃連粉外搽患處,以消腫止痛。

古籍記載
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到:「齒齲者,由蟲蝕齒根,令齒疼痛。」指出蟲蝕為表象,實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而《外科正宗》則強調:「陽明胃經濕熱上攻,則牙齦宣露,腐臭作痛。」進一步闡明濕熱病機。

齒齲之治,中醫注重內外兼調,既清臟腑之熱,又除局部之腐,標本同治,以冀齒固齦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