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升提中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升提中氣

定義與理論基礎
升提中氣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補氣升陷」法之一,專指針對「中氣下陷」證候的調治理法。中氣即「脾氣」,為後天之本,主司運化水穀、升清降濁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脾主升清」,脾氣健運則能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,布散全身;若脾虛氣弱,升舉無力,則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形成「中氣下陷」之證。

病因病機
中氣下陷多因勞倦過度、久病體虛,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所致。其病理特點為:

  1. 氣虛失攝:脾氣不足,固攝無能,導致臟器下垂(如脫肛、子宮脫垂)、久瀉不止。
  2. 清陽不升:水穀精微不得上榮,常見頭暈目眩、氣短乏力。
  3. 濁陰不降:氣機升降失司,水濕停滯,可見小便不利或水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臟器下垂:胃下垂、脫肛、婦女子宮脫垂。
  • 泄瀉:長期腹瀉,糞質稀溏,甚則滑脫不禁。
  • 水道失調:小便滯澀或頻數失禁,或水腫。
  • 全身症狀:面色萎黃、肢倦乏力、語聲低微、舌淡苔白、脈細弱。

代表方劑與用藥
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李東垣方)為升提中氣之核心方,組成與機理如下:

  • 黃耆(君藥):大補脾肺之氣,助升陽舉陷。
  • 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臣藥):益氣健脾,固護中州。
  • 當歸:養血和營,氣血同調。
  • 陳皮:理氣醒脾,防補藥壅滯。
  • 升麻、柴胡(佐使藥):輕清升散,引陽氣上行。

配伍精要
此方體現「甘溫除熱」法,不僅升提下陷之氣,亦能改善因氣虛導致的虛熱證(如勞倦發熱)。升麻、柴胡用量宜輕,取其「升舉」之性,過量反易耗散。

其他相關方劑

  • 舉元煎(《景岳全書》):重用參、耆,專治氣虛下陷、血崩血脫。
  • 益氣聰明湯:升提中氣兼通耳竅,治清陽不升之耳鳴目眩。

中醫辨證要點
運用升提法需嚴格辨識「虛」與「陷」:

  1. 必見氣虛基礎:乏力、舌淡、脈弱等脾虛之象。
  2. 下陷特徵明顯:臟器下垂或清陽不升相關症狀。
    若兼濕熱、陰虛等實邪或虛中夾實,需配伍化濕、養陰等法,不可單用升提。

生理機能調節
從中醫氣化理論而言,升提中氣旨在恢復「脾升胃降」的樞紐作用,使清陽得升,濁陰自降,水液代謝與臟腑位置趨於正常。此治法亦反映「治未病」思想,通過固護中氣,預防下陷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