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升陽益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升陽益胃
定義與機理
升陽益胃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升提脾陽」與「調和胃氣」並行之治法,核心在於恢復「脾升胃降」之生理特性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若脾陽不振,清陽不升,則胃氣失於和降,形成「中焦虛陷」之證。此治法透過益氣升陽,激發脾胃運化之機,同時兼顧胃氣之調暢,適用於脾胃虛弱兼陽氣下陷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勞倦過度、飲食失節,或久病耗傷脾氣,致中焦陽氣虛衰,清陽不升。脾陽不運則水穀精微輸布失常,胃失和降則腐熟無力,進一步加重氣機壅滯。臨床可見:
- 氣虛陽陷:肢體困重、嗜臥懶言、惡風畏寒。
- 胃納失司:口苦咽乾、食不知味、脘腹脹滿、大便溏瀉或秘結不調。
- 濕濁內停:舌苔白膩或薄黃,脈象濡弱或緩弱,反映中焦濕鬱化熱之象。
代表方劑與配伍
升陽益胃湯(出自《脾胃論》)為此治法之典範,其組方涵蓋「益氣升陽」與「化濕和胃」兩大方向:
- 升提脾陽:以黃芪、人參、白朮補益中氣;柴胡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輕揚升散,助清陽上達。
- 和胃化濕:半夏、陳皮理氣降逆;茯苓、澤瀉滲濕健脾;黃連清泄鬱熱;白芍斂陰防升散過度。
全方標本兼顧,既補脾胃之虛,又調氣機之滯,契合「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」之旨。
臨床應用延伸
此治法不僅限於消化系統疾病,現代中醫亦擴展用於:
- 慢性疲勞綜合症:屬「氣虛陽陷」者,以升陽益胃湯加減調理。
- 內傷發熱:低熱纏綿伴脾胃虛弱證時,可配合甘溫除熱法。
- 代謝異常:如糖尿病前期之「脾虛濕困」型,酌加蒼朮、葛根等化濕生津。
理論淵源
升陽益胃法深植於李東垣《脾胃論》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思想,強調「陽氣升發」對脾胃功能的主導作用。其用藥特點在於「風藥升陽」,如柴胡、防風等質輕性揚之品,既能鼓舞陽氣,又可勝濕醒脾,體現「治中焦如衡」的動態平衡觀。
此治法彰顯中醫「升降相因」的整體思維,透過調暢中焦氣機,恢復臟腑協調,為治療脾胃虛損類疾病的重要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