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齒衄,又稱牙宣,是指齒間或齒齦出血的一種症狀。其病因主要有三種:
- 胃火上炎:胃火上炎會導致胃脈絡於上齦的血液上涌,從而引起齒衄。臨床上,這種情況常常伴有口渴口臭、便秘、齦腫等症狀。治療上,可以用清胃瀉火的方法,比如用抽薪飲、清胃飲或通脾瀉胃湯加藕節、蒲黃等。
- 腎虛火旺:腎虛火旺會導致腎脈絡於下齦的血液上涌,從而引起齒衄。臨床上,這種情況常常伴有齒搖血滲、睡則血出、醒時血止等症狀。治療上,可以用益腎水、瀉相火的方法,比如用六味地黃湯加牛膝、天冬、麥冬、骨碎補、蒲黃等。
- 上焦風熱:上焦風熱會導致齒齦充血、發炎,從而引起齒衄。臨床上,這種情況常常伴有頭痛、發熱、口乾舌燥等症狀。治療上,可以用疏風清熱的方法,比如用消風散加芒硝內服。
除了以上三種常見病因之外,齒衄還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,比如大寒犯腦等。
下面是《證治要訣.諸血門》中關於齒衄的論述:
「齒衄,即齒間血出,牙宣。因胃火上炎,腎虛火旺,上焦風熱等因所致。胃火實證,伴見口渴口臭,便秘齦腫,或發熱,脈洪數,治宜清胃瀉火,用抽薪飲、清胃飲或通脾瀉胃湯加藕節、蒲黃。胃火虛證,多反覆難愈,伴見口燥齦糜,口不臭,脈細數,宜引火下行,兼滋胃陰,用玉女煎或甘露飲加蒲黃之類。腎虛火旺者,伴見齒搖血滲,睡則血出,醒時血止,治宜益腎水、瀉相火,用六味地黃湯加牛膝、天冬、麥冬、骨碎補、蒲黃;如上盛下虛,尺脈微弱,寸脈浮大者,加附子、肉桂以引火歸元。因上焦風熱所致者,治宜疏風清熱,用消風散加芒硝內服。又有大寒犯腦者,宜白芷散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