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衄
證名,見於《證治要訣·諸血門》,指牙齒縫隙或牙齦出血之症,又稱「牙宣」。中醫理論認為,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;上齦屬足陽明胃經,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,故齒衄多與胃、腎及陽明經相關,病因可分為胃火上炎、腎虛火旺、上焦風熱等。
病因病機
- 胃火上炎
- 陽明經熱盛,循經上灼齒齦,迫血妄行。
- 實證者見口渴口臭、便秘齦腫、發熱、脈洪數;虛證者則反覆出血,口燥齦糜而無口臭,脈細數。
- 腎虛火旺
- 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齒齦絡脈,常見睡中滲血、醒後血止,伴牙齒鬆動。
- 若上盛下虛(寸脈浮大、尺脈微弱),則為虛陽浮越之象。
- 上焦風熱
- 風熱之邪侵襲上焦,鬱而化火,上攻齒齦。
- 大寒犯腦
- 寒邪直中少陰,陽氣不升,亦可致齒衄,此類較為少見。
辨證論治
- 胃火實證
- 治法:清胃瀉火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
- 《抽薪飲》或《清胃飲》加藕節、蒲黃。
- 《通脾瀉胃湯》加減,瀉陽明實熱。
- 胃火虛證
- 治法:滋陰降火,引熱下行。
- 方藥:
- 《玉女煎》滋胃陰、清虛火。
- 《甘露飲》加蒲黃,養陰清熱兼止血。
- 腎虛火旺
- 治法:補腎填精,瀉相火。
- 方藥:
- 《六味地黃湯》加牛膝、天冬、麥冬、骨碎補、蒲黃,滋陰降火。
- 若上盛下虛,加附子、肉桂引火歸元。
- 上焦風熱
- 治法:疏風清熱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
- 《消風散》加芒硝,散風熱兼通腑泄熱。
- 大寒犯腦
- 治法:溫散寒邪。
- 方藥:
- 《白芷散》祛風散寒,通竅止血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經絡聯繫:足陽明胃經「入上齒」,手陽明大腸經「入下齒」,故陽明熱盛易致齒衄。
- 虛實辨別:實火多驟發,血色鮮紅;虛火多纏綿,血色淡紅或滲血不止。
- 氣血關係:清代《血證論》強調「血熱妄行」與「氣不攝血」皆可致衄,治需兼顧氣血調和。
齒衄雖為局部症狀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需結合全身脈證,區分臟腑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