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然骨之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然骨之後
「然骨之後」為中醫經絡學說中的特定部位名稱,首見於《靈樞·脈度》,原文載:「蹻脈者,少陰之別,起於然骨之後。」此處「然骨」即指足內側舟骨粗隆,而「然骨之後」則對應足少陰腎經之要穴——照海穴的所在位置。
經絡歸屬與定位
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,同時為陰蹻脈之起始點,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陰蹻。其定位在足內側,內踝尖下方凹陷處,當舟骨粗隆後下緣。此處為腎經氣血匯聚之所,與蹻脈的循行密切相關。
功能與主治
照海穴為滋陰要穴,具滋腎清熱、調和陰陽、利咽安神之效,主治範圍包括:
- 腎陰不足:虛火內擾所致之失眠、咽喉乾痛、五心煩熱。
- 陰蹻脈病:下肢內側拘急或弛緩、足跟痛。
- 喉科疾患:咽炎、失音,古籍有「照海主治喉中閉塞」之記載。
- 神志病:癇證、夜發癡癲,與陰蹻脈「司目瞑」功能相關。
理論淵源
《難經·二十八難》指出:「陰蹻脈者,亦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。」此與《靈樞》所述「起於然骨之後」相互呼應,揭示照海穴為陰蹻脈氣發端之處。腎經與蹻脈在此交會,體現了中醫「經脈相貫,上下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針灸應用
歷代醫家重視照海穴的臨床運用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治「目痛引眥,少腹偏痛」;《玉龍歌》強調「照海能治喉風痹」。針刺時多直刺0.5~1寸,得氣後以酸脹感向足底或踝部擴散為佳,可配合列缺穴增強通調陰蹻之效。
古籍佐證
除《靈樞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然骨之後,照海穴也,為陰蹻所生」,確認其解剖定位與經絡聯繫。而《針灸大成》則歸納其「主咽乾、心悲不樂、月事不調」等證,凸顯該穴對陰血調攝的作用。
綜上,「然骨之後」不僅是解剖標誌,更是腎經與陰蹻脈氣血輸注的關鍵樞紐,透過照海穴的臨床應用,可窺見中醫經絡理論與治療實踐的深度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