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然骨之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然骨之前
然骨之前,乃中醫經絡學說中之特定部位,主要對應足少陰腎經之「然谷穴」。此名詞首見於《素問·繆刺論》,原文提及:「無積者,刺然骨之前出血。」又云:「下傷少陰之絡,刺足內踝之下,然骨之前血脈出血。」唐代醫家王冰注釋時明確指出:「然骨之前,然谷穴也。」顯示此處即為然谷穴所在。
然谷穴之定位與特性
然谷穴為足少陰腎經之滎穴,五行屬火,其定位於足內側,足舟骨粗隆下方,赤白肉際處。取穴時,可於內踝前下方觸及一明顯骨性突起(舟骨粗隆),其下凹陷即為然谷穴。此穴為腎經氣血所滎聚之處,具有滋陰降火、通調下焦之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、月經不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經絡與刺法之意義
《繆刺論》強調「刺然骨之前出血」,乃因足少陰腎經循行過此,若外傷或邪氣侵襲少陰之絡,可致氣血瘀滯,此時刺絡出血可疏通經氣、祛瘀生新。然谷穴作為滎穴,尤擅清虛熱、調腎氣,故刺之能療絡脈之傷。王冰注中特別點出「足少陰滎出」,進一步說明此穴為腎經氣血外湧之要處,刺血療法於此更具針對性。
然骨與解剖之關聯
「然骨」一詞,中醫多指足舟骨(古稱「然骨」或「京骨」),然谷穴正位於其前下方。此處筋骨交會,為足部承重與運動之關鍵,故針刺時需準確取穴,以避開肌腱與血管。從經筋理論觀之,然谷穴亦與足少陰經筋相連,影響下肢內側之屈伸活動,進一步擴展其治療範圍至筋傷疾病。
臨床應用舉隅
歷代醫家運用然谷穴,除《內經》所載刺血法外,尚發展出艾灸、針刺補瀉等手法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此穴主「胸中寒,脈代不至」,後世更用於消渴、喉痹等熱證。其滋腎清熱之效,亦常見於陰虛所致之失眠、盜汗等症,常配伍太谿、三陰交等穴,以強化滋陰之功。
綜上所述,「然骨之前」不僅為古籍中刺絡療法的具體位置,更透過然谷穴的經絡特性,體現中醫「以穴調經、以經治臟」的理論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