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齒脈
齒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,屬十一脈系統之一,後世歸類為手陽明大腸經。其循行路線與病症記載首見於出土醫書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,為研究經絡理論演變的重要文獻依據。
循行路線
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載:「齒脈起於次指與大指,上出臂上廉,入肘中,乘臑,穿頰,入齒中,挾鼻。」意指此脈起始於手部食指與拇指之間(即商陽穴所在),沿前臂外側上行至肘部,經上臂外側(臑部),貫穿面頰後進入齒中,最終挾行於鼻翼兩側。此描述與《靈樞·經脈》中手陽明大腸經「上挾鼻孔」的循行高度吻合,足見其傳承關係。
主治病症
齒脈的病理表現分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產病」兩類:
- 是動病(經氣異常所致):
- 齒痛、頰腫(「(出頁)腫」當為「䪼腫」,指面頰腫脹)。
- 所產病(經脈失養或邪客於絡):
- 齒痛、頰腫、目黃、口乾、臑痛(上臂外側疼痛)等五類病症,另部分文字殘缺未明。
此類病症多與陽明經「多氣多血」的特性相關。手陽明經上行頭面,其氣血壅滯易引發齒頰腫痛;若熱邪循經上擾,則見目黃(黃疸或目眥發黃)、口乾;經脈循行區域的臑部疼痛亦屬其主治範疇。
理論演變與臨床意義
齒脈之名後世雖少用,但其循行與病症奠定了手陽明大腸經的基礎。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手陽明經進一步與臟腑理論結合,強調其與大腸的屬絡關係,並擴展至「主津所生病」(如喉痹、鼽衄等)。現代針灸學中,商陽、合谷、迎香等穴治療齒頰疾患,皆承襲齒脈「主齒痛」的傳統。
齒脈的記載不僅反映早期經脈理論的樸素形態,更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辨治原則,對理解頭面部疾病的經絡辨證具有深遠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