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然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然筋
然筋為中醫學中特定之筋脈名稱,首見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:「志有餘,則瀉然筋血者,不足則補其復溜。」此處所言「然筋」,歷代醫家多認為與足少陰腎經之然谷穴相關。
然筋之定位
唐代王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明確指出:「然謂然谷。」意指「然筋」即然谷穴所在之筋脈。然谷穴屬足少陰腎經之滎穴,位於足內側,舟骨粗隆下方,赤白肉際處。新校正引楊上善注進一步說明:「然筋當是然谷下筋。」此說法更明確指出然筋為然谷穴下方所附著之筋腱或肌肉組織。
然筋與腎經之關係
然谷穴為腎經之滎穴,五行屬火,具有滋陰降火、調理下焦之效。然筋既與然谷穴相連,其功能亦與腎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《調經論》提到「志有餘,則瀉然筋血者」,意指若腎志過盛(如相火妄動、陰虛火旺等證),可刺瀉然筋所繫之血絡以泄其有餘;反之,若腎氣不足,則當補復溜穴(腎經之經穴)以益氣固本。
然筋之臨床意義
- 調志安神:腎藏志,然筋與腎氣相通,故可透過調理此處影響情志,如焦躁、恐懼等腎志失調之證。
- 下肢經筋病:然筋位於足部,若此處筋脈拘急或鬆弛,可能影響步履,可配合針灸或推拿以舒筋活絡。
- 腎經濕熱證:然谷穴主治濕熱下注之證,如淋濁、遺精等,然筋若出現結節或壓痛,亦可作為診斷參考。
歷代醫家之見解
除王冰、楊上善外,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亦認同然筋與然谷之關聯,並強調瀉然筋血絡時需審其有餘之象,不可妄施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進一步將然筋歸入足少陰經筋範疇,指出其與跟腱、足底筋膜之連屬關係。
綜上所述,然筋為中醫經筋理論中與然谷穴密切相關之筋脈組織,其診療價值體現於腎經氣血調節及下肢經筋病症之處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