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染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染苔

染苔,又稱「假苔」,為中醫診斷學專有名詞,指舌苔因外在因素染色而改變原有色澤,干擾臨床辨證。舌診為中醫四診之核心,苔色變化能反映病邪性質、深淺及臟腑氣血狀態,然染苔屬非病理因素所致,須仔細鑑別,以免誤診。

形成原因
染苔多因飲食或藥物影響:

  1. 食物染色
    • 黑苔:常見於食用橄欖、楊梅、桑椹等深色食物,或含鐵質補劑。
    • 黃苔:多因攝取枇杷、橘子、咖哩等黃色食材。
    • 白苔:可因飲用牛奶或豆製品暫時附著。
  2. 藥物影響
    • 服用中藥如黃連、黃芩易使苔色偏黃;黑褐色藥物(如熟地、何首烏)或西藥(如活性炭、鉍劑)可能導致苔色轉灰黑。
  3. 其他因素:吸菸者舌苔常現灰黃或焦黃,亦屬染苔範疇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1. 觀察苔質:染苔多浮於表面,輕刮可褪,與病理性苔質緊密附著不同。
  2. 結合舌質:病態苔色常伴隨舌質變化(如絳舌見黃膩苔主濕熱內蘊),而染苔之舌質多無異常。
  3. 動態辨別:染苔通常短暫,隨飲食代謝消失;病理苔色則持續,且與症狀相關。

古籍記載
《辨舌指南》提及:「苔色之變,有因食染者,假色非真病也。」強調需排除外因干擾,以察真苔。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亦載:「舌苔乍變,必詢飲食湯藥」,突顯問診於鑑別染苔之重要性。

臨床意義
染苔本身雖無病理意義,然中醫強調「司外揣內」,舌象為辨證關鍵之一。誤判染苔為病苔,可能導致虛實寒熱之辨證偏差,如將食物所致黑苔誤作腎陽衰微之陰寒證,或黃苔誤判為脾胃濕熱。故醫者須詳問病史,綜合四診,方能去偽存真。